雖然空間增材建造並不算什麼新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蘇聯宇航員就曾經在禮炮7號空間站外開展過人類首次艙外焊接試驗,蘇聯解體之後美國也展開過類似的研究,然而將這種技術應用在組裝大型航天器上的案例,他卻還是第一次聽說!
而此時此刻發生在月宮號上的事情,簡直是完全顛覆了他對航天工業的理解。
這哪裡像是在組裝航天器……
簡直就像是在空間站上,重新裝配一臺太空梭一樣!
漸漸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雷斯頓教授立刻看向了站在他身旁的那位助理。也不顧那助理臉上目瞪口呆的表情,他用嚴肅地語氣下令道。
“立即將拍攝到的畫面傳送到五角大樓太空司令部!”
從詫異中猛地回過了神來,那助理連忙點頭,隨後便小跑向了指揮室外。
將目光重新放回到了大螢幕上的畫面,雷斯頓教授死死地捏著拳頭,眉宇之間逐漸籠罩上了一層陰霾。
華國掌握的空間施工技術,很有可能已經超出了他們的估計。
如果他們真的能夠在外層空間組裝百噸級以上的航天飛船……
理論上就是造一個更大的。
也不會困難太多。
……
事實上,相比起這座“簡易”的太空港口上應用到的其他尖端技術,等離子體焊接只不過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個罷了。
只不過相比之下,其他技術不是那麼的容易能夠被直接觀察到。
即使是在月宮號上工作的來自世界各國的科研人員,對這些東西都是一無所知,更不要說遠在三十多萬公里之外的光學衛星了。
而這些技術儲備,也正是華國在登火計劃上不做任何遮掩的底氣。
被看去了又能怎樣呢?
有些東西哪怕就是擺在你面前了,想要照著抄一個出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且不去管雷斯頓教授和菲爾歌德教授的心中泛起了怎樣的波瀾,此刻遠在月宮號上的外籍科研人員們,幾乎也都不約而同地被那舷窗之外發生的事情,給驚訝到說不出話來。
目光死死地盯著那座逐漸成型的徐福號殖民艦,來自哈佛大學物理系的皮爾森教授,臉上寫滿了難以言表的震撼。
他是透過IMCRC來到這裡的粒子物理學教授。
自從月面強子對撞機竣工以後,他就在月面科考站和月宮號上服役了。
即便這段時間以來,他對各種新奇的航天技術已經見怪不怪了,然而此時此刻的他依舊無法控制那從心底深處生出的震撼。
終於忍不住了,他開口問道。
“那些機械臂……是有人在操作嗎?”
“怎麼可能?哪個人還有這本事,能夠同時操作八隻手的,”站在他的旁邊,同樣在月面科考站服役的嚴新覺教授,用吹牛的口吻笑著說道,“不出意外的話,這玩意兒應該是人工智慧在控制。前段時間月宮號不是更換了中央計算機的晶片組嗎?可能是在那時候升級的這套技術吧……當然,我也只是瞎猜,具體是個什麼情況我也不是很清楚。”
毫不掩飾神態中的羨慕之色,皮爾森教授從舷窗上挪開了視線,看向了嚴新覺教授,“你們的航天技術實在是太令人印象深刻了……我真羨慕你。”
聽到這句話誠實的讚美,嚴新覺有點兒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雖然他不是航天領域的專家。
但老實說,這種被其他國家的學者用羨慕的眼神看著的感覺,還是讓他心中相當暗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