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這位創刊人可是可控聚變之父,即便已經身在此界之外多年,但沒有人會懷疑他在這個領域的權威。
哪怕是當今可控聚變領域的學術帶頭人王增光和李健綱院士兩人。
畢竟,若是沒有那個人的話,聚變之火的點燃還不知道有幾個五十年要等……
“陸院士的學術聲譽和能力我還是信得過的,如果他都信不過,這個世界上也找不出來幾個比他更靠譜的了。”喝了一口白酒,李健綱院士感慨了一陣子,下定了決心開口,“我決定了,從現在開始,咱們廬陽物質研究所,在年終考核和職稱評定上,也將《未來》及其子刊,納入一區分割槽!”
以核工業集團和廬陽物質研究所的研發能力以及在行業內的影響,再加上肯定會跟上的東亞電力,有這三家單位的研發機構供稿,《未來》能不能辦下去不好說,至少其在核工業領域的地位已經無人能出其右了……
……
遠在金陵的陸舟並不知道,他的期刊還沒出來,就已經被這麼多老朋友給“安排”上了。
事實上不只是可控核聚變領域,甚至不只是他的老朋友,幾乎就在《未來》期刊創刊的訊息傳出去之後,整個國內學術界都在興奮地討論著這件事情。
未來。
譯名Future。
這個光是聽著便令人充滿無限遐想的名字,總讓人不禁聯想到學術界兩大全領域通用的頂刊——《Science》和《Nature》。
雖然陸舟並沒有公開表示這本《未來》對標的是哪一家期刊,但還是架不住人們任由思緒發散。
多少年來,不管是職稱評定還是業績考核,哪怕是博士的畢業論文,外文期刊基本上都已經成為行業內的共識了。
不只是因為學術界的話語權被掌握在西方世界的手中,事實上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大多數的研究機構不管是不是在北美,或多或少都在為美國人打工。
哪怕有些領域美國並非是絕對的強勢,但僅僅是因為學術界的中心在那裡,無論是出於個人還是集體的利益訴求,一名學者在研發方向甚至是課題的選擇上,都會更多地考慮能夠解決關鍵性的問題。
而什麼問題是關鍵性的?
這個自然是由提出絕大多數問題的人決定的。
而掌握著絕大多數科研資源以及包括期刊、行業會議絕對話語權的他們,在事實上已經能夠決定哪些學者是優秀的,哪些學者可以在學術生涯上獲得晉升。
一方面是國內的期刊確實水到創刊的機構自己都不敢相信這上面的論文能用,另一方面則是學術中心的光環實在是太過強大,即便知道讓別人來決定有些東西是不好的,但很多時候根本沒有太多的選擇。
在國內無數學者們的眼中,陸舟創辦《未來》的舉措,毫無疑問是一次對暗藏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的學術霸權發起的挑戰。
如果他真的成功了。
往後的《未來》,真的變成了和《科學》、《自然》比肩的存在……
能不能撼動西方世界自啟蒙運動開始在學術領域確立的霸權還不好說,但想必對國內學術界的環境,一定會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吧……
……
事實上,對於創辦期刊這件事情,陸舟早就想這麼做了。
而之所以一直沒有這麼做,只是因為他不想由自己來做這件事情。
在他的觀念中,身為一名學者,安安分分地做學問就足夠了,手伸的太長並不好。何況他自己本來也不是很喜歡去操心那些麻煩的事情,最好的情況便是像嗶嗶充電那樣,有人站出來做了他覺得是好的但沒精力自己去做的事情,自己在後面順水推舟地推那麼一把。
這個比喻也許有些不恰當,但就是那麼回事兒。
但IEEE居然把他撤稿了!
雖然嘴上笑嘻嘻的並不在意,但實際上他的心裡還是講了幾句MMP的。
《未來》編輯部。
金陵高等研究院的三期工程已經全部建完,空著的科室和實驗樓簡直不要太多。陸舟在簡單地看了眼研究院的地圖之後,便用鉛筆在上面隨手畫了個圈,將一間原本準備用來作為圖書咖啡廳的三層高的小樓騰了出來,作為編輯部的辦公地。
事實上,將整個房子都用來給《未來》編輯部的人辦公,還是有些太大了點,畢竟這裡原本在設計上是可以容納四百萬冊圖書和報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