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學的論壇還未結束,甚至連克魯格曼教授的那場報告會都還沒有開完,整個經濟學界便已經因為那個由於被兩位諾貝爾獎大佬推薦而臨時補充在學術會議網站上的論文給轟動了!
臉書上,經濟學專業的社群,相關的話題已經在從事該方向研究的PHD們的討論中,被推向了新的高度。
【有誰在滬上那個學術會議的現場?!求克魯格曼教授報告會的現場影片!線上等,拜託了!】
【LZ模型?!法克!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才剛剛用LuBewley模型建立了新模型框架下的消費儲蓄理論,現在你卻告訴我這玩意兒已經過保質期了?!】
【我在報告會的現場,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們,整個報告廳裡的人已經瘋了!這件事情最變.態的地方還不是LZ模型幾乎適用於宏觀經濟學研究的幾個最熱門的研究方向,而是這玩意兒是那個叫陸舟的華國人用一下午的時間研究出來的……】
【哎!有些人,用一杯下午茶的時間,就能做出你花一個星期也看不懂的成果,達到你一輩子也無法達到的高度……這個世界太現實了。】
是的,一個牛逼的研究成果沒什麼,每隔一段時間經濟學界就會有牛逼的研究成果誕生,但如果這個牛逼的成果只花了完成它的人一個下午的時間,這就有些恐怖了……
幾乎所有聽到這個訊息的人,第一反應都是不相信,再然後便是震驚到懷疑人生。
用一個下午做出來這玩意兒……
這還是人類嗎?
當然,除了懷疑人生之外,關於宏觀經濟學的社群和論壇上,還是有不少人從學術的角度去探討這個模型的。
然而越是深入挖掘下去,這種懷疑人生的衝動卻反倒是愈發的強烈了。
正如在會議中約瑟夫教授對LZ模型的評價,這個模型雖然是在LuBewley模型的基礎上誕生的,但它事實上已經與最初的Bewley模型的框架完全不同了。
不只是如此,相比起原先專注於某些特定問題的LuBewley模型,浴火重生的LZ模型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從以家庭為單位的消費收入儲蓄模型到固定資產與社會福利的關聯模型等等一系列的複雜的宏觀經濟學課題,都能夠完美的相容。
至少在理論上是完全有希望做到的!
而這些,即便是已經被運用了幾十年的Bewley模型,想要做到也是相當的困難的。
當然,Bewley模型的缺點也很明顯,正因為工具的可操控性得到了增強,對使用者的門檻也相對的水漲船高了。想要熟練使用這個模型不但需要對泛函分析、偏微分方程有著鞭辟入裡的瞭解,而且還得擁有深厚的經濟學功底。
不過,相對於它的優越性來說,這些缺點顯然是不值一提的就是了。
斯坦福大學的某位在業內相當有名氣的從事宏觀經濟學方向研究的教授,在看完了論文之後當即便發表了一篇推特。
【如果諾貝爾委員會會考慮給一成果頒獎,我一點也不會感覺到奇怪。哪怕不是今年,在未來的某一年也肯定可以。因為我幾乎已經可以預見,未來十年之內宏觀經濟學最熱門的方向在哪裡,我甚至於可以用肯定的語氣說,未來十年最偉大的宏觀經濟學研究成果,一定離不開LZ模型的貢獻……】
這條推特在發表之後,立刻引得了無數業內人士的點贊以及轉發。
不管是相關領域從業者們的討論,還是大牛們的公開表態,都不足以完全概括這個LZ模型在不到一天的時間裡,給整個行業帶來的驚天動地的影響。
緊接著就在克魯格曼教授的報告會結束之後的,很快又有人將影片壓制上傳到了youtube上。
而相關的連結,也如同會自我繁殖的病毒一般,在推特、臉書等多個平臺的經濟學社群中,因為人們的瘋狂轉發而擴散……
此時此刻的陸舟,還並不知道自己的論文,竟然在他所不完全瞭解的領域引起了如此巨大的反響。甚至不知道那些人,居然給他的那個改進之後的LuBewley模型,安了個“LZ模型”的新名字。
如果讓他知道的話,他一定會阻止他們。
原因很簡單,因為LZ這個名字,他已經在其他領域已經用過了啊!
這些傢伙怎麼就這麼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