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舉薦的是他麾下長年征戰沙場,戰功赫赫的安西將軍。
這位安西將軍正是當年大梁內亂,為攏住人材以免外流作亂而封的,如果永平帝沒記錯,和蕭寶樹的安北將軍是同一批封的。
此舉就跟一根刺一樣扎進了永平帝心裡。
蕭皇后家裡舉薦人接任,那是沒辦法,蕭刺史死了,兒子要守孝致仕。
蕭司空舉薦,這是往心腹重陣安插進去人,佔地兒啊。
不只永平帝反對,都沒用叔侄兩個對過,淮陽王便率先起來反對了。
任誰也知道徐州重鎮,人選輕易疏忽不得,謝顯在朝中已經說一不二了,蕭家再佔據了徐州,萬一真要挾兵自重,皇室可不就仰人鼻息了?
誰去?
他呀。
他是皇叔,正正經經的皇室人,雖然他去了也是大材小用,可也比在建康城窩著強太多。
永平帝不願意蕭司空指的人,更不願意淮陽王,這位可是有過倒戈庶人王氏的黑歷史的,誰知道他會不會擁兵自重,逮著機會自立為五?
……誰都得防著,心太累了。
可丟擲人選楊劭來,沒一個人同意的。
楊劭雖然在桂陽王攻城之時立下大功,但首要是謝顯在城中坐陣,又有淮陽王江夏王等眾將傾全力一戰。
有功,但真正的實力還有待商榷。
畢竟徐州是軍事重鎮,皇帝可以隨意安排心腹重臣,但其他臣子考慮的就相對公正,至少也要有實力把徐州給守住吧。
北吳現在是亂成一團,誰能保證不會像大梁一般,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就平定內亂,重整旗鼓呢?
綜合各種考量,自然是蕭司空提議的人選更為合適。雖然朝中也有極少數反對,但大梁一朝歷來是有舉薦這種行為,有人因受名人舉薦而做官的也不在少數。只不過如果被舉薦之人犯錯,舉薦人也會受到連帶責任就是。
所以這種行為,一般被視為休慼相關的利益共同體。
有大公無私的,舉薦良才,但是少。
永平帝鬱悶,謝顯倒是一句重話沒說,吏部也好,下面的朝臣也好就已經有不少把楊劭給排除在外了。
淮陽王倒是個好人選,至少是以前打過幾場勝仗的。
二選一,永平帝是寧可選蕭司空舉薦那位安西將軍的。
那些朝臣能不理淮陽王黑歷史,但永平帝心裡卻始終是個陰影,不能給淮陽王坐大的機會。
和謝顯其實是一樣的,楊劭有才,可以在眼皮子底下重用之,但真要放虎出山,放他們出建康城坐鎮軍事要塞,他們都是一百個不願意,也不允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