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有個說法,東夷西戎,南蠻北胡,……當然了,還有其它一些的版本,大體就是有這麼種說法了,說的就是,中原漢王朝以外四周的部落了,其中對中原王朝威脅最大的,就屬北方的胡人了,
當然了,不同的時代,對於“胡人”的稱呼也不同,匈奴,鮮卑,契丹,突厥,回鶻,韃靼,準葛爾……總之,就都是蒙古高原,大漠那一帶的遊牧民族了,不知道為什麼,在那個狄仁傑的電視劇裡面注:就是“元芳你怎麼看”的那個,),把“突厥”叫做“突勒”了……
歷史上,有多少中原王朝,是毀滅於北人南侵的,中原的農耕文明,雖然在生產力上更勝一籌,然而在打仗方面,卻總是不如北方的遊牧文明,……漢有白登之圍,唐有安史之亂,宋有澶淵之盟,靖康之恥,明有土木堡之變,雖然也有漢武帝,唐太宗那樣南方對北方強硬的時代,但是大體上,中原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還是吃虧的時候更多,
至於說是什麼原因,……因為北人逐水草而居麼,善騎射圍獵,天生的彪悍,戰鬥民族,能征善戰,而南方漢人安土重遷,更專注於經營桑田,重文輕武,對打仗則是心不在焉,……而且北人大都是騎兵啊,號稱“鐵騎”,機動性很強,善打游擊,能打能跑,善於突襲剽掠,打閃電戰,漢人的主力則大多是步兵,速度跟不上,一有戰事,就被人遷著鼻子,到處去救火,很是被動的,
所以漢人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打陣地戰,堡壘戰,在邊境上修建連綿不斷的要塞堡壘群工事,以此來抵消北人騎兵的機動性優勢了,……也就是長城,
長城麼,最早大約是在戰國時候就有了,燕,趙,秦等北方易受匈奴侵襲的的國家都修了類似的玩藝……,就是用長長的城牆連線起來的烽火臺,一個球連一個線的那種一串串的感覺,上面很寬闊的,可以行車走馬的,一有戰事,烽煙相連,有記載的,“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漢·賈宜《過秦論》)……可見長城既可做為防禦陣地,也可作為兵站的前線,既能當屯兵屯糧的要塞,也可作快速出兵的戰道,
即使長城中間的某段被突破了,守軍也很容易收口,倒時候,突進來的胡騎反倒成了“甕中之鱉”,被截斷後路,逃不出去了……
……
作為一種永久性的工事,長城保護了中原漢王朝的邊境,卻也限制了中原王朝向北面的擴張,……但凡是中原的大一統王朝,除了蒙元等少數由北人入主中原的朝代外,大都北方的邊界到長城即止,
……因為長城是死的麼,它已經固定在那裡了,那麼大的工程你也沒法把它再向前移動了,當然也不好放棄了原先已經很完備的長城再去修建另一個那麼大的工程,既使打勝了仗,中原王朝也不方便再向北推進了,至多就是退回到長城,嚴守邊界罷了……,所以中原王朝北方的邊界,幾千年來都差不多少,中國能有今天的北方疆域版圖,滿清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當然了,修建那麼大個傢伙,自然也是耗資鉅萬,勞民傷財了,從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就可見一斑了,日一本人所評選的世界三大馬鹿裡面,中國的長城也上了榜,
……
現代麼,長城已經失去了它的軍事作用了,一個是因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原先草原騎兵引以為傲的騎射技術在飛機坦克的面前全都變成了戰鬥力為五的健身體育運動,原先“能征善戰”的民族在機關槍的面前也都變的“能歌善舞”的了,……再一個,長城的位置,現在也已經不再是中國北方的邊界了,變成了中國內陸腹地了,也防不了誰了,它所剩下的功能,也就只有招客旅遊了……
……
現下風小葉一家就在這裡旅行觀光,
……
當然了,長城麼,最近的是明代的,已經好幾百年了,很多的地方都破損的很嚴重了,破破爛爛,有的長滿了荒草,……你在電視上看到的,那些個很光鮮的長城,都是儲存得比較好的,或者是特意修繕過的了,
長城,它的結構麼,可不是一個實心的磚砌的那麼一個東西,它要全都是磚的哪個朝代也修不起,……它只有表面的那麼一層,城牆的兩面,還有頂蓋上面是城磚的,裡面大多數的部分,都是夯土,所以從坍馳的部分來看,露出的都是土,它下面全都是土做的,
現在遊的這段長城就有點兒破……
……
當然了,長城麼,它是一種城牆,城牆上面,都是有凸起的城垛的,非得要形容一下的話……
凸凸凸凸凸凸凸凸凸凸……,或者是凹凹凹凹凹凹凹凹凹……
總之就這之麼種形狀了,懶的用語言描述了……
風小葉就在那城垛的垛口向下望……,當然了,不是很高啊,也就兩三截樓那麼高,他是練武的人,這個高度,對於他來說,跳下去可摔不死,一般人可千萬別去試……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