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的一個半月裡,正像王化行說的那樣,儘管清軍依託堅城、堡壘層層佈防,層層阻擋,但是堅城卻無法阻攻城炮,要塞無法阻擋火藥,看似堅固的要塞在攻城炮的炮機下,被轟擊成了廢墟。曾經堅不可摧的要塞變成了一個個墳墓。
接連幾仗,清軍的防線不斷的被撕開。儘管在費揚古的指揮下,庫爾代等地的清軍還是撤了出來,未傷元氣,但是卻無法阻擋連連取勝的明軍進攻。儘管清軍沒有損失主力,但也是損失慘重,費揚古的麾下已經只剩下不到二萬人馬了。
天險、地利,並沒有給清軍太多的保護,甚至反倒讓試圖信賴天險地利的清軍,陷入新的危機之中——明軍多次翻過大山迂迴到費揚古撤退的必經之路上,層層阻敵,儘管每一次,費揚古都可以衝出明軍的阻擊線,但每一次都會丟下不少人馬。唯一讓人慶幸的事,因為那些山路險要。所以每一次明軍派出的阻敵部隊,大都是小股部隊。甚至,他們的目的只是在於擾敵。所以清軍總能夠輕而易舉地衝破他們的阻擋。
面對追擊而來的明軍和阻攔,費揚古開始變得驚慌失措,卻又無計可施。他心裡很明白,只要自己退卻的慢一點,隨時都有可能陷入明軍的重重包圍之中,必然遭到全軍覆滅的下場。可要是全軍後撤,又必須有皇上的旨意,沒有旨意後撤,最後也是死路一條。
恰在這時,皇上的派來了信使,直接下旨告訴他,讓他撤下來,有了皇上的聖旨後,振作起精神的他,立即下令全軍後撤。
清軍撤退的速度很快,甚至明軍追擊部隊根本沒有機會迂迴阻攔,而且崇山也阻擋了大部隊的迂迴,小股部隊的襲擊,也不過是隻是襲擾罷了,就像之前一樣,只是起到拖延的作用。
所以到最後追擊的明軍也只能望敵生嘆,感嘆著清軍行動的果決,撤退的果斷,當然更讓人感嘆的恐怕還是他們逃跑的速度。逃跑速度之快,甚至讓人懷疑他們是不是全部都騎了馬,成了騎兵,恐怕即便是騎兵也趕不上他們逃跑的速度。
有時候人們不得不承認,在面臨生死關頭,人們的潛力總會得到最大程度地挖掘,就像現在這些倉皇逃跑的清軍一樣。
士兵可以逃。將軍也可以撤。
但是皇上能夠逃到什麼地方呢?
屋裡的御案上,堆滿了各地來的奏報,最多的當然是靖南留守的太子送來的,而且大多是勸皇上說,皇上萬金之體,不宜再受征戰之苦。請皇上以國為重,立即迴鑾。這些奏報的內容,沒有一個人去提現在的時局,似乎所有人都沒有看到局勢的緊張,奴才們看不到,作為皇上的玄燁卻不能去看,不能不去想。
“朕,把費揚古從前邊撤下來了。”
頭也不抬的玄燁直接說道,他都沒有去看一眼王化行。
“看樣子,這層層防守是不行了,王化行,你告訴朕,現在咱們該怎麼辦?”
將費揚古撤下來!
這並不是王化行的建議,他只是說出了層層防守不行,是徒勞的送人頭。與其這樣給明軍送人頭,還不如把軍隊撤下來。至少只要有人在總還有辦法去想。
萬一要是人都沒有了,到時候可就沒辦法去想了。
接下來怎麼辦?
皇上的問題,讓王化行一時間不知應該如何回答,他也知道,皇上想要聽到什麼樣的回答,可他同樣也明白,大清與明國的差距,現在一開始就出現失誤,又如何能收場呢?
可即便是在不好說。有些話總是需要說出來的。
想到這兒,王化行跪奏道。
“皇上,臣斗膽問上一句,咱們大清國與明國打起來的話,論實力,誰會贏?”
其實問題的答案大家都很清楚,只不過從來沒有人像他這樣直接的說了出來。即便是直到現在對於大清國而言,他們仍然會用自我麻痺的方法。去逃避著現實,逃避著大明遠遠強於大清的現實。
甚至有時候為了逃避這個現實,他們會拿當年如何在遼東擊敗明軍,打的明軍不敢出城。如何浩浩蕩蕩的殺進中原,佔據中原的昨日輝煌,來證明大清國的強大。
但是即便是自我麻痺,也知道事實的真相。有一些問題總是無法逃避的。
玄燁沉默著並沒有立即回答,他盯著王化行,似乎是想看出他為什麼會問這樣的問題,見其滿面的赤誠,心知他是想知道答案,知道他這個當皇帝的看法。片刻後才答道。
“明國人口過萬萬,實屬當世之大國,火器犀利,遠非人力所能擋,其披甲精銳不下百萬,幾與我國人口相當,兩國交戰自然是明國佔上風。”
儘管這麼說,儘管說的也是事實。但是玄燁隨後又說道。
“但水無常勢,兵無常態,明國再強,當年太祖皇帝不也是輕易敗其數十萬大軍嗎?”
電視只到了這個時候,作為皇帝的懸液,仍然選擇在言語上,為大清國挽回那麼一點面子。畢竟現在大清國的裡子已經丟了,要是面子上再不想辦法去保住那麼一點。那日子可就變得更難過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皇上所言甚是,說得也有道理。”
抬頭看著皇上,王化行又說道。
“臣這兩年,自甘墮落,不曾為皇上分憂,只是在家裡看著史書,尤其喜好看元史,還有明史朱洪武那段,畢竟,明人皆稱興乾是“小太祖”,而他中興明朝,確實也是如此。臣看元史時的,總看到蒙元失國之後,面對明軍,即便是蒙元有數十萬,也總是一敗再敗,所謂朝廷也只能在草原上四處奔逃,不知多少蒙人先後降明。按道理來說,這個時候,朱洪武應該放過北元,可是他仍然決心要拿下北元,從不曾給北元偏安於蒙古的機會,後來藍玉率師十五萬北進。北元一路逃至到捕魚兒海,藍玉一路追擊,隨後被藍玉殺的大敗。脫古思帖木兒帶著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等數十人逃往和林方向,行至土剌河一帶,為其部將也速迭兒所縊殺,捏怯來、失烈門南下,投降明朝。經此一役,烏薩哈爾汗的次子地保奴、嬪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員三千餘、人口七萬七千多、馬駝牛羊十五萬多頭,以及大量印章、圖書、兵器、車輛,都被明軍俘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