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藩!
當這個看似簡單的名詞,從朱和域的口中道出時,朱和嘉沉默著,他並沒有立即給予回答,只是靜靜的看著遠方。
片刻後,他才說道。
“建文削藩……”
唸叨著這個詞,朱和嘉反問道。
“到底是大臣蠱惑,還是勢之必然?成祖之後,百年間歷代皇帝無不以削藩為已任,假名種種行削藩之實,到最後,宗藩變成了什麼?”
搖頭苦笑著,朱和嘉又說道。
“甲申天變,天下諸藩,上不能衛社稷江山,下不能抵禦外夷,若非是如此,我大明又怎麼可能幾近亡國?”
幾乎亡國的教訓、億兆百姓死難的悲劇,給大明帶來了極為深刻的改變,除了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把北方的邊患消除之外,另一個改變,就是封建。而南洋以及海外領地的拓殖,為大明提供了封建的機會。
“封建即是為了避免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保險,同樣也是為了拱衛中央,他日無論是朝中有奸臣,意圖竊居國權,亦或是有異族入侵,或是百姓起事,諸夏既可起兵拱衛中央……”
凝視著海外,朱和嘉沉吟道。
“父皇擔心的是,百年後,會有朝臣藉口對諸夏不利,畢竟百年後,諸夏亦有可能是人口億萬的大國。”
“應該是累加吧,幾十國加在一起,人口億萬,又怎麼能比得了大明呢?到時候,有人這麼想,以小弟看來,他們肯定是為了個人的權柄。”
朱和域冷笑道。
“古往今來,即便是所謂之賢臣,亦受名利所累,更何況大多數凡夫俗子,他們總會藉口種種,圖謀個人名利,當年齊泰、黃子澄等人不顧祖宗成法,一味削藩,以至於逼死宗親,如此種種,看似為國,實則不過只是為了個人之名,其想為朝廷砥柱,便以削藩起事非,試圖借削藩成就個人之名……”
受父皇的影響,朱和域對齊泰、黃子澄等人從來沒有絲毫好感,在他看來,正是因為他們圖謀個人名聲、權柄,才導致了靖難。
“只有製造矛盾才能從中漁利,如果沒有矛盾,又怎麼能突顯出他們的重要?於大臣而言,無論是藩王亦或是勳貴,如果與皇家一團和氣,大臣權柄就會受到重重製約,只有製造出矛盾,讓皇家對藩王、勳貴生出不信任,產生危機感,皇家才會依靠大臣,只要藉此打倒兩者,皇家唯一所能依靠的,就只有一個選擇,就是大臣……”
朱和嘉看著二弟說道。
“這個道理,父皇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曾告訴過我們,我大明到最後,表面上是亡於黨爭,可黨爭起因實則是亡於文官權力過大,就像內閣大學士,設立之初是高祖、成祖時是由皇帝點選大學士,往往都是由倖臣充任。英宗九歲即位,無法正常的處理朝廷事務,因此政事的決策權基本上全都落在了內閣的肩上。內閣大學士們基本擺脫皇權的約束和控制,利用自己的意志處理政務,保障文官集團的利益。這在內閣發展史上極為重要,這是內閣獨立處理國家事務的開端。此後,閣臣入閣便由皇帝欽點倖臣變成為閣臣推薦,再由皇帝任命。到萬曆二十二年開始,以國本案為始,黨爭開始,各黨會同東林黨明爭暗鬥,搶奪內閣及六部席位,到最後,因為黨爭激烈,內閣大學士只能收各方推薦,靠皇帝抓鬮決定,說到底,是大臣權力膨脹到已經對皇權產生威脅,而大臣權力膨脹,與其不受制約有很大的關係。”
凝視著大海,朱和嘉又繼續說道。
“土木堡之前,大臣受勳臣制約,皇權尚能平衡,而到熹宗時,皇帝卻只能依靠閹人與大臣爭權奪利,而閹黨者良莠不齊,不堪為用,到孝烈皇帝即位後,忌憚閹黨權勢過大,於是召起東林黨的殘餘,打倒魏忠賢,並對閹黨人員一網打盡。東林黨重新當權後,但東林黨又威脅皇權,於是又開始打壓東林黨,譬如溫體仁等投機分子走向前臺,但最終孝烈皇帝懷疑溫體仁結黨,也將內閣首輔溫體仁驅逐出了朝廷。你記得陛下提及烈皇舊事時是怎麼說的嗎?”
大哥的反問讓朱和域點頭說道。
“父皇說,歸根結底,是他們皆無人可用,神宗避朝,是因為朝臣權力過大,即便皇權亦只能退避,至熹宗只能借閹人打擊臣權,而無論是所謂閹黨亦或溫體仁等人,他們歸根到底,還是大臣,無非就是打倒一方,另一方繼承權力,但是繼承權力的那一派,仍然會對皇權產生威脅,嗯,應該說,臣權依然對皇權形成優勢,而相比於臣權,皇權就顯得勢單力薄,以一人對滿朝,況且皇帝還必須要依賴他們治國,無論是耿直之臣,亦或是投機之徒,權力集中於他們身上,對皇家總歸是不利的。”
聽著弟弟的回答,朱和嘉默默的向著海岸的方向走著,雪花不時的飄蕩到他的肩膀上。
“臣權的擴張,歸根結底,還是有一個過程的,而這個過程,就是打擊異已,製造矛盾,一點點的剔除異已,最終導致皇帝無人可用,便是到孝烈皇帝那會,儘管看似天子獨斷,但無論是打擊閹黨亦或是東林,或者溫體仁,最終受損的總歸還是國家……”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回頭看著弟弟,朱和嘉說道。
“儘管現在,看似臣權受制於君權,勳臣可為君權的助力,但是幾十年後,百年之後,依然會有大臣藉口種種打擊勳貴,而勳貴若不能自重,必定為其所打擊,至於削藩……”
向著大海看去,朱和嘉似嘲似諷的說道。
“現在都有聲音要求朝廷迫使日本開國,因為國內的紗線棉布產量日益增加,商人需要更大的市場,也許,建文繼位時的,諸臣是以江山社稷的千秋萬代為由,建言削藩,但是百年之後,也許,他們會變成以“統一市場”為由,他們會以民眾的呼籲,會要求諸夏廢除關稅,實現諸夏的統一市場,如此種種,反正,他們會找到理由的,而且在利益的驅使下,即便是勳貴也很有可能有會倒向他們……”
聽著皇兄的話,朱和域並沒有說話,現在國內確實已經開始出現了要求日本開國的聲音,不過現在這個聲音並不是主流,畢竟,相比於用戰爭換取日本開國,然後對其輸出商品,印度已經敞開的市場對他們的吸引力更大,而且朝中的大臣們,也無意去為商人開疆拓土。
但是,現在大臣們或許會覺得為商人進行戰爭,總讓人所不恥,但幾十年後,如果大臣們本身就是商人,甚至勳貴也為利益驅使,他們會不會達成一致呢?
日本,也許只是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