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呂安最關心的事情,大明皇家將來會封多少個親王,陛下有多少個兒子,他不在乎,他唯一在乎的是什麼?是那裡會不會行《明律》。
“呂兄是擔心如果實施《明律》的話,呂家的生意,便做不下去了吧!”
雖然身在中都,可趙玉銘這幾天,也透過理藩部的殖民地司對呂家進行了一些瞭解,誰能想到當年被抄家流放的呂家現在於南洋又一次成為知名的大族。不過,呂家做的生意著實不上了檯面,甚至讓人鄙夷。
“上德,為兄當初也是迫於生計,才不得不出此下策,再則,現在南洋雖是莊園林立,可是移民甚少,若是沒有奴隸為我等耕種,又豈有現在的米糧產出?”
販運奴隸總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在南洋或許可以光明正大,可那是當地的風俗,在大明士人往往以此為恥,自然也就不上臺面。面對好友的時候,呂安也覺得低人一等。
“因地制宜,各地各地的風俗,如果呂兄於夷地,仍然恪守我漢地的規矩,反倒是落了下乘,朝廷對此早有定論,入鄉隨俗嘛,畢竟,我大明於那裡是客,自然是客隨主便。”
與絕大多數士大夫一樣,趙玉銘從來都不是死板之人,而且也是頗為變通,漢人為奴是不可接受的,可是以土人為奴,自然無需介懷,更何況那些奴隸本就存在,現在只是加以役使罷了。
“那將來,各國會不會……”
這一次呂安倒是直截了當的道出了他的問題。
“會不會行《明律》,令我等放還莊中奴隸,並且禁止我等繼續於各地販運。”
其實在來的時候,呂安已經想通了,如果各藩實施《明律》,他只能聽之任之,可他會盡可能的保全莊園裡的奴隸,畢竟,沒有那些奴隸,那幾萬畝良田誰去耕種?莊園才是呂家的根本,至於販運……還可以再作其它的生意。
“各國雖是自立,可卻也是我大明的封其邦建其國,自然應該行《明律》!”
趙玉銘回答讓呂安的心頭再次一緊,難道就沒有希望了?就在他心情緊崩的時候,那邊又趙玉銘說道。
“不過,當年入南洋的時候,陛下就已經有旨,要入鄉隨俗,不能苛求漢禮,以漢法治漢,土法治土,歸化之道,不能強求,如此才有了現在大明於南洋各地的長治久安,想來,即便是封國於夷地,各國對於當地的風俗,也不會大加改動!”
趙玉銘的這番話讓呂安頗以為然的點頭贊同道。
“陛下實是我大明之聖君,若非是這十六字,又豈有今日的南洋。”
這絕不是口頭上的恭維,身處南洋呂安自然知道,南洋有當地特殊的風俗,奴隸只是其一,還有其它種種與大明有違的風俗,如果擅自令其改易漢俗,只會在當地引發混亂,所以陛下對此才會刻意要求各地長官,不要輕易動易風俗,只可加以引導、教化,如此反倒是漢土兩便。
“不過,為兄是擔心,擔心……”
盯著趙士銘,呂安長嘆道。
“這宗室出鎮夷地,就是為了鎮蠻撫夷,就是為了令他們歸屬華夏,受我華夏教化,萬一,萬一他們強行推行教化,只怕會引起亂子,到時候,呂家的些許家業是小,我大明教化諸蠻以為諸夏大業毀於一旦,才是大啊!”
這番語重心長的一番話說出來之後,趙士銘只是微微笑道。
“所以,朝廷這邊不重要,重要的還是諸國才是啊!呂兄,你不覺得,你現在找錯地方了嗎?”
喜歡大明鐵骨請大家收藏:()大明鐵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