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正是如此,若是沒有陛下力挽狂瀾拯救,恐怕這天下數千萬百姓至今還在受那韃子的欺辱呢。”
“總之就一句話。沒有陛下就沒有我大明的今天,我漢人也勢必再為韃虜之奴。這杯酒應該是臣等敬陛下才是。”
一時間,這宮殿之中,盡是眾人的恭維聲。面對這樣的恭維和馬屁,朱明忠只是略微一笑,為君者必須要給別人拍馬屁的機會,這同樣也是為君之道,而且他並不介意“突顯”出自己大明中興中的功勞。
眼見眾人都舉杯回敬,朱明忠微微一笑,然後舉杯說道。
“那裡,當年朕不過只是一人,大明能夠中興完全是靠諸位的鼎立相助。這杯酒還是由朕先幹為盡吧。”
朱明忠說罷便一口將杯中的烈酒飲盡。在群臣見狀也隨著飲盡了杯中的酒的時候,他笑說道。
“此次宴請諸位,一來是你我君臣已經多日沒有像今日這般齊聚,至於這二來,是因為朝廷不日將用兵安南,朕想借諸位告訴天下人,只有官兵奮勇,朕就絕不吝惜賞賜!”
朕就絕不吝惜賞賜!
這才是朱明忠宴請他們的根本用意,他正是想要透過這場宴會,向世人表明——書中或許有顏如玉,黃金屋,但是於大明,欲封侯,只有憑藉軍功才有可能。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徐徐秋風拂面而來,在宴會結束之後的第二,從宿醉中醒來的朱明忠,仍然略帶些許醉意,他甚至已經忘記了他是如何於殿中用這首詩告訴大家,大明的勳臣是如何獲得,甚至還信誓旦旦的與大明的勳貴們擊掌為誓——非軍功不封侯。
皇帝一言九鼎,出口成憲!
而這也意味著,從此之後,想要成為大明的貴族,就只有一種可能,就是透過軍功,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其它的渠道了。
忍受著宿醉的痛苦,朱明忠仍然來到御書房,在他喝著濃茶,試圖緩解宿醉的痛苦時,便聽到閻爾梅於一旁說道。
“陛下,這非軍功不封,著實會讓天下文臣為之心寒的,以臣看來,此言絕不應外傳。”
閻爾梅當然不是在抱怨,而只是在講述一個事實。畢竟文臣也有為公侯的夢想,所以才希望這句話不至於成為大明的祖訓。
“心寒?”
『揉』著太陽『穴』,朱明忠皺眉說道。
“文臣不是沒有封侯,隆武、永曆兩朝,封了多少公侯伯?其中不乏文臣,即便是現在,我大明襲爵的文臣之後,又有多少?”
崇禎末期朝廷封了不少爵位,而到了弘光、隆武、永曆三朝,朝廷更是隻能靠一紙聖旨去收買人心,那些封爵之中既有武將也的文臣,可以說是氾濫非常,雖說他們中的不少人都先後降了滿清,讓朱明忠明正言順的去了他們的封號,可是其中卻還有不少為大明付出生命的忠貞之士,對於他們不能不給予褒獎,而準其後人襲封。別說是這三朝,甚至就連魯王監國封爵,朱明忠也加以承認。
“甚至如興國公的爵位,朕還特意準其外宗襲位,以免絕嗣。”
朱明忠提到是“興國公”是王之仁,他是魯王監國冊封。魯王兵敗時,他派人把家屬近百人所乘大船在海上鑿沉,盡溺而死殉國。然後,他自乘一條旗鼓鮮明的大船,身穿明朝官服,大搖大擺駛向松江。之所以如此,並不是為了投降,在洪承疇勸降,要王之仁剃髮降清。而王之仁才侃侃而言道出了他之所以前來的原因。
“我乃前朝貴官,國亡應殉,我怕死於波濤之中,後人以為我逃亡躲避。現在,我自投網羅,只求死個明白!”
臨刑,王之仁也是神『色』自若,對左右觀刑百姓講道。
“活見人,死見屍,我不愧大明朝,青史有證,終不做負國叛賊!”
滿清入寇後像全家闔門殉國而死的忠臣確實不少,但是像王之仁那樣幾乎死絕卻少之又少,所以在朱明忠登極後,為了表彰忠烈,才會命當地官府搜尋其親族,準王家親族一人襲封,以免其絕嗣。
“所謂非軍功不封,這是必須的,就是獲得封爵的文臣,他們的子嗣將來想要襲封,也必須要去服役,那些只會舞文弄墨的勳貴,非朕之所以取……”
喝了一杯濃茶之後,朱明忠沉『吟』片刻,然後又說道。
“勳貴皆是與國同休之臣,不同於尋常文臣,所以為了大明而戰鬥,在危機時刻貢獻力量,不僅是他們的職責,同樣也是他們的義務,否則國家要勳貴又有何用?”
在提及勳貴的責任時,朱明忠想到了在另一個時空中看過的資料,相比於中國歷史上的勳臣貴族的後代逃避戰爭不同,歐洲的貴族向來有尚武精神和騎士傳統,騎馬打仗是他們的血『液』,立了戰功才能受到封賞,得到可以世代相傳的土地、財富、地位和權勢。在整個一戰中,入伍的英國貴族及貴族子弟五分之一死在戰場上,與之相比,在參加一戰的所有士兵中包括貴族),八分之一沒有生還。當時英國著名貴族學校伊頓公學的參戰貴族子弟傷亡率,則高達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