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棟寬三丈、深十丈的廠房,廠房高聳牆壁看起來極為厚實,而任何人想要進入這間廠房起,則需要經過幾道檢查,出來時,同樣也要經過嚴格的檢查。之所以如此嚴格,是因為這裡製造的是價值頗高的銀幣。
“工匠在進入廠房之前,都是在這裡換衣,然後經過裸身檢查,確定身上沒有異物之後,再於另一個房間換上工作服,然後才會進入廠房……”
在進入廠房的時候,鄭居明解釋著這通道的作用,儘管是官辦的造幣廠,可是在管理上,仍然借鑑了私人錢莊的管理模式。透過嚴格的檢查避免有工人夾帶銀幣或者銀料,從而導致銀料丟失。
“出房時,除了裸身檢查之外,還要彎腰咳嗽,以免穀道夾帶。”
對於第一次來造幣廠的朱明忠,自然不曾想到,這裡的管理居然有點像是監獄。儘管在後世也曾從網路上看過造幣廠的工作流程,但是似乎並沒有像這裡這麼嚴格。
“我記得,這銀元的粗坯不都是有數的嗎?怎麼還需要這樣的檢查?”
朱明忠不解的問道,為了避免有人夾帶,所以在銀元製造的過程中,幾乎每一次易手,都會進行清點、查驗,簽收,如此一來只要有人“夾帶”,自然會立即暴露出來,所以他才會有些不解。
“畢竟總會有人鋌而走險,這也是防患於未燃吧。”
鄭居明的解釋,讓朱明忠無奈的笑了笑,確實也是如此,面對暴利即便是有制度的約束,又能如何?況且,若是進出廠房不經過嚴格檢查,確實有夾帶的可能。
相比於因為因為鑄爐而熱浪灼人的鑄錢坊,造幣廠房內並沒有那灼人的熱浪,甚至這裡的工匠都是在一個個工作臺上從事著他們的工作,與中國傳統的翻砂鑄幣工藝不同,在江北的銀幣制造之中,從一開始就將這一工藝拋棄,而改用了西方的制幣工藝。
不過即便是在引進西方制幣工藝的時候,也經歷了兩次變化,在最初的時候,曾試圖借用水力鍛錘釆用錘擊打壓成型。但是最終因為這種錘擊打壓成型的銀幣規格並不標準,所以最終還是選擇了螺旋壓印機,然後利用運河流水為動力,在造幣廠中裝備了軋片機,切片機以及螺旋壓力機開始了機械制幣。
這些技術並不是朱明忠提供的,而是那些傳教士們引入江北的,此時在歐洲錘制幣的生產已經趨於淘汰,歐洲各國已經開始使用螺旋壓幣機生產金銀幣。這種生產技術早已成熟,相比於翻砂鑄幣,這種使用的製造裝置是以人為動力的螺旋壓力機生產速度或許遠不比“翻砂鑄幣法”,但是其製造出來的銀幣卻當精美。以至於在第一次拿到銀元的時候,朱明忠也不由的感嘆著這個時代的工藝。
儘管朱明忠曾感嘆過江北銀元的精美,但這還是他第一次看到銀元的製造過程,在廠房之中,每四個人一組,在那裡旋轉著人力螺旋壓力機,這是造幣廠最重要的制幣裝置,它以四個工人為動力,雖說原始卻極為有效,正是這種原始的工藝製造出了數百萬枚銀元。
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或許技術可以原始,但是隻要投入足夠的人力,總是可以獲得足夠的回報,這種原始的造幣技術,並沒有影響到銀元的製造與發行。
“經略,現在廠裡的造幣過程基本上就是首先進行配料,銀幣生產的原料是貴金屬銀和普通金屬銅,稱量的精度要求比較高,原料、半成品、成品批次稱重都由天平來完成。然後就是將配完料的銀子熔化後,注入澆鑄模,鑄成坯餅。澆鑄後的坯餅,經過軋片機軋製成壓印所需要的標準厚度,然後再進行稱重,以避免超重……”
在朱明忠興致勃勃的看著工人們用螺旋壓印機擠壓著銀幣時,鄭居明則向他解釋著銀幣的製造過程。
“……印花前的最後一道工序是坯餅光邊。然後就是拿到這裡進行印花,每臺壓印機每分鐘可以壓制1520枚,每小時不少於1000枚,按每天十小時計算,目前廠中一共有壓印機10部,每日所出最多10萬枚,每月300萬枚,因為壓制銀幣面值大小不等,所以每月所出約在百萬兩上下,以目前鑄幣來說,尚能滿足需要,……”
來到滾壓臺邊,看著工匠不停的搖動滾壓機,為壓印好的銀元滾壓齒邊,朱明忠的眉頭略微一鎖。
全部都是手工!
儘管江北的銀幣號稱機制,可實際上不過只是手工機制,所用的機器也僅僅只是手工機器。這些手工機器的生產效率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每月300萬枚,如果換成銅錢的話,也就是3000兩,而這些工人每月的工錢是多少?”
於心底暗自盤算著,朱明忠的眉頭微鎖,立即意識到在這個時代用機制制錢取代鑄造制錢似乎並不太現實,畢竟它的生產速度太過低下,即便是增加壓印機的數量,也無法滿足大量銅錢的生產需要。甚至只會增加銅錢的生產成本,這顯然並不符合鑄錢的利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拿起一塊銀元,看著銀元上精美的圖案,江北的一兩銀元的圖樣,朱明忠借鑑了清末的“龍洋”,正面為“永曆元寶”,背面為蟠龍圖紋,故而現在於民間這種銀元被俗稱為“龍元”。
翻過另一面,看著上面“永曆元寶”以及“庫平一兩”那些清晰的字樣,朱明忠的腦海浮現出鑄錢上字樣的模糊,這正是機制貨幣的最大的優點,花紋字樣精美清晰。當然,還想到了晚清的機制制錢,清末並不僅僅只有機制的銅元,還有機制的制錢,也就是外圓內方的制錢。不過儘管機制制錢頗為精美,字樣清晰,但是最終還是因為成本問題,被幣值更大的銅元所取代。
可是晚清可以發行幣值更多的銅元,是因為制錢的購買力下降,而現在,用當十銅元顯然不太現實。
“關鍵是壓印!”
看著那邊工人們轉動著螺旋壓印機擠壓著銀幣的過程,那個過程是繁瑣的,除了四人負責轉動螺旋壓印機擠壓著銀幣外,還有一個童工負責把銀坯裝進壓模,或者將壓印好的銀幣取出壓模,兩個壓模來回交替使用,四個工人同時順時針旋轉壓印機,擠壓完全後,再逆時針,取出下壓模,然後再裝入壓模……
如此繁瑣的製造過程,生產效率又怎麼可能提高?
每分鐘壓印15至20枚,這速度太慢了!
有沒有什麼辦法提高壓印的速度?
盯著遠處的螺旋壓印機,朱明忠暗自尋思著,用這種螺旋壓印機顯然不可能,在壓力機中,這種裝置的工作效率是最低的,除非使用其它的壓力機。
壓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