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6世紀或17世紀,荷蘭即出現了雙桅縱帆船,從史司那裡,朱明忠曾看到過雙桅縱帆船的圖樣,所以才會提及這種船帆。
“船員少,可以降低運營成本,再加上鳥船的速度,本身就快於普通商船,速度上的優勢,可以讓他在貿易中佔據領先優勢,再加上其相對低的成本,可以讓其成為商船的主力。從而以其構成一隻大規模的商船隊。”
與張迪討論著商船,朱子揚的腦海中自然浮現出了被稱為“海上馬車伕”的荷蘭人。
“就像荷蘭人,作為“海上馬車伕”的時代,我聽史司說那個時候僅在首都阿姆斯特丹就有上百家造船廠,全國可以同時開工建造幾百艘船。當時荷蘭的造船技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船的造價比英格低1到甚至一半。當時荷蘭擁有1.5萬艘商船,幾乎壟斷了全世界的海上貿易。挪威的木材、丹麥的魚類、波蘭的糧食、俄國的毛皮、東南亞的香料、印度的棉紡織品、中國的絲綢和瓷器等等,大都由荷蘭商船轉運,經荷蘭商人轉手銷售。當時的阿姆斯特丹是國際貿易的中心,港內經常有2000多艘商船停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提及荷蘭人港口中的2000艘商船時,朱明忠的語氣中帶著些許羨慕,至於張迪則顯得有些心馳神往,兩個人幾乎都想到了,如果擁有這樣龐大的船隊,也許在海上,將再也沒有任何人會江北的對手。
“而與其龐大的商船隊相對應的是,荷蘭人同樣也擁有一隻強大的海軍,荷蘭的海軍艦隻幾乎超過了英法兩國海軍的1倍。它們在世界各大洋遊弋,保護本國商船,並從事海外殖民地的掠奪。”
海外殖民地,張迪已經記不清楚,這是第幾次聽到這個字眼,而這個詞最初就是從經略口中道出,甚至開拓臺灣的舉動,同樣也是為了殖民。
拓殖移民之地,這是海外開拓的本意。望著經略,張迪可以感受到經略對殖民地的渴望,也許,對於他來說,臺灣不過僅僅只是一個開始,臺灣往南,還有南洋的大片土地。既然遠在萬里之外的歐洲人可以在南洋建立殖民地,大明為何不能?
而想要開拓殖民地,就非得有大量的商船,大量的海商不可!聽著經略的言語,張迪隱約的意識到,也許,未來的中國很有可能會迎來海商的時代,畢竟無論是眼前的經略亦或是南京的鄭成功,都對大海充滿了渴望。
“也許,有一天,中國也有可能成為新的“海上馬車伕”!”
這並不是沒有可能,只要中國一但走向大海,憑著人口上的優勢,很快,中國的商船就會出現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畢竟商船需要船員,需要殖民地。而這都可以透過人口上的優勢加以解決。
儘管現在經過滿清的屠殺,中國的人口不過只剩下區區數千萬,但仍然遠遠超過歐洲各國,而更為重要的是,基於對歷史的瞭解,使朱明忠很清楚,中國人在人口上的恢復能力是何等的“可觀”。
最終這一切都會轉化為殖民時代最寶貴的資源——人口資源!本土過剩的人口將會隨著商船遷移至少世界各地。進而重新劃分世界地圖。
憧憬著在中國成為“海上馬車伕”之後,給世界地圖帶來的改變,朱子揚的眉頭輕挑,臉上露出些許笑容。拍著他的肩膀說道。
“怎麼樣?到時候沒準這天下航行的船隻都是你設計的,在史書上,每每提及這個時代的時候,都會提到你的名字,因為如果沒有你設計的船,也許,這個時代就不可能如此順利的開創!”
不經意的丟出了一張“宏圖”的朱明忠看著張迪,語氣間帶著讚賞的味道,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張迪應該算是第一個引進西方造船理念的中國工程師了,也許,他會開創中國船舶的新時代。
誰知道呢?
畢竟這個世界上萬事皆有可能!
而對於張迪來說,他從未曾想過這麼遙遠的事情,以至於在他離開經略使的公房時,腦海中仍然迴旋著經略的話語。甚至有些失魂落魄,畢竟,他從未曾想過,造船,也可以改變世界。
對於始作俑者的朱明忠來說,自然不知道他的那番話在別人的心中掀起了什麼樣的巨浪,而是依如往日裡的習慣,開啟了一份密報,這是一份來自忠義軍軍正司密報,軍正司就是過去的軍法處,是歲末忠義軍改組後重新進行的命名,在展開這份密報,不過只是略微掃視一眼,朱明忠的臉色便是微微一變……
喜歡大明鐵骨請大家收藏:()大明鐵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