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海濱的船廠的船臺上,接連十數艘長不過數丈的船隻一字排開,其中幾艘已經釘上了船板,就連那桅杆也已經開始安裝,還有幾艘船肋則裸露在外,那好像肋排般的船肋一根根的緊密相連,幾乎不見絲毫縫隙。
厚達半尺的船肋正是船身堅固耐用的根本,而那數寸厚的船殼釘裝的時候,工匠們會先用鑽木的手擰鑽,在船殼木板和船肋上鑽出一個個手指粗細的釘孔,然後再釘入鐵釘,這是為了避免鐵釘對船板或者船肋過度的擠壓,導致其釘眼附近產生裂縫。
這是朱明忠第一次目睹17世紀的船舶建造,與他想象的截然不同,即便是那些指出的六七尺長鐵釘在釘進船板上鑽出的孔洞前,也要在桶中浸一次油。更準確的來說,這些鐵釘都是泡在油中的。
“為什麼這些鐵釘要浸油?”
朱明忠扭頭問道史司,他一直在鬱洲島監造軍艦,這個時候自然也就只有他能夠解釋這個疑惑。
“經略,這些油是松焦油,在造船時除了鐵釘要浸油外,這此鑽孔內部也需要塗油……”
史司手指著一邊正在為那些孔洞塗抹著黑糊糊的松焦油的童工,說道。
“有松焦油作為保護,即便是鐵釘鏽蝕也不會對船殼、船肋造成影響,而且松焦油也會對鐵釘形成保護,從維京海盜的時代,就已經開始採用這種方式保護鐵釘和船殼,當然當時也是使用木焦油填補船板間的縫隙……”
史司的解釋,讓朱明忠走到船邊認真的瞧著那些已經釘好的鐵釘,鐵釘的表面和周圍有一層黑糊糊的似瀝青般的木焦油作為保護。隱約的對於木頭和生鉄之間會產生嚴重腐蝕似乎有那麼點印象。
“如果不加以保護的的話,那麼在鐵釘連線的地方,腐蝕會由那些鐵釘開始擴散,當然這個過程是緩慢的,幾年、十幾年後,在海水的浸蝕下,鐵釘會在船板內鏽蝕,最後船板就會從釘眼的位置腐朽。”
最後史司無奈的聳聳肩膀,然後說道。
“當然,也可以直接釘入鐵釘,不進行任何保護,但是那樣的話,船隻的壽命肯定會受到影響。”
細節決定成敗!
看著那些像類似擦槍的毛刷往鑽孔中塗抹著木焦油的童工,朱明忠暗自想到,也許這正是中國船船與歐洲船舶的走向截然不同兩個方向的原因所在,歐洲的造船工程師正是透過對這些不起眼的細節,不斷的提高的船隻的效能。
“這些船,似乎比單桅縱帆船更長一些,它就是你之前說的雙桅縱帆船?”
看著不遠處一艘加裝有兩根桅杆的尚未完工的船舶,朱明忠反問道,忠義軍的海軍主力並不是那三艘巡航艦,而是多達二十艘裝備有12門或14門7斤炮的單桅縱帆船,也就是所謂的“斯魯普船”,它從艏到艉都是為速度與靈活而設計的,其船身長度一般在20米左右,通常僅有一根的桅杆,上掛一到兩面橫帆和一副大型斜桁主帆,遠遠看去就像鯊魚在水面遊弋時露出的背鰭。無論側風還是順風,這種船都可以實現巨大的帆面積來推動船身前進。它標誌性的長艏斜桅彷彿一把利劍直刺前方,其上的大面積艏斜桅帆提供了極佳的轉向和逆風航行效能。
當然,之所以選擇它作為艦隊的主力,除了其優良的效能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它容易建造,在清河船廠以及鬱洲船廠兩地,僅只是一個冬天,就同時開工建造了多達三十六艘單桅縱帆船。
可儘管其看起為彼為小巧,但是在東亞的海面上,它的火力仍然可以強大來形容,除非12或者14門7斤炮之外,在其舷板上方還有十門小號佛郎機。等於裝備有“24”門大炮的“巨無霸”,當然它根本就談不上“巨”,但在火力上,足以縱橫大海。
“單桅船的火炮數量太少了,而且火炮太輕,如果使用雙桅船,可以增加至16門9斤炮,我個人以為,未來的海軍艦隊,應該儘量統一火炮,避免使用9斤以下的火炮,像佛郎機炮也可以清除。”
統一海軍的火炮口徑,儘管這個建議看似簡單,但仍然讓朱明忠深以為然的表示了贊同,不過他的建議立即遭到了反駁。
“經略,此事萬萬不可,按水軍的操練,如果我們的船上沒有小佛郎機的話,就無法阻擋的敵軍的縱火船,而眾所周知,施琅等清虜水師最擅長的正是縱火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