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銅!
這兩個字傳入耳中,讓朱明忠立即想起了歷史上於清中前期赫赫有名的“內務府商人”,正是在滿清直接扶持下,成為了專辦東洋銅斤業務的商人團體——洋銅商。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內,這些銅商的地位幾乎與粵省的洋行、江淮的鹽商地位相等。
怎麼把這事給忘記了!
在長達百年的時間中,這些洋銅商每年都是動輒幾百萬斤,少則百萬斤的大規模進口日本銅。如此充足的銅源,怎麼就被忽視了?
一門炮才用多少銅?不過一千多斤!從日本進口的銅不僅能夠滿足鑄炮,鑄錢同樣也不是什麼問題!
“你是說從是日本進口銅?”
在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朱明忠突然發現自己非常有必要,整理一下記憶中的那些資料,畢竟平素沒有什麼愛好的他,就喜歡在網上看一些雜文,這些紛亂的歷史文獻中,有著太多的歷史資料。
但是因為太過繁雜,總是會被忽視,就像這次,如果不是石磊的“提醒”,恐怕朱明忠還真不一定能想到從日本進口銅。
“正是,這日本自古多銅,且其國內愛用我中國之物,比如我江南的生絲、糖貨等皆為日人所需,如果能開以航線,必可獲得暴利,這鄭家正是興於對日貿易,所以,以下官看來,若是經略不妨以辦銅為名,重開清河對日本貿易……”
這是第二次,朱明忠聽說了清河對日本貿易,於是便好奇的問道。
“四石,你知道這清河過去有海船通往日本?”
“經略,下官舊時與錦衣衛任職,自然知道一些,這清河舊時亦有海商,每年通海所得不下百萬兩,若是經略能重開海路,自然可獲利頗多,通海所得自然可像鄭氏一般貼補軍務!”
鄭成功為何能靠一地財力支撐數十年,靠的正是對外貿易的利潤,只不過他並不是靠稅收,而是直接插手其中,鄭家的船隊除了是軍隊之外,同樣也是商船隊,正是透過壟斷大陸對日本的貿易,每年獲利甚豐。
“四石,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且不說,咱們冒然插手對日貿易,不知會引起延平的什麼反應,就是想要開闢航路,也要有人瞭解從清河至日本的航線不是?還有就是到達日本後,又如何展開商貿?這些都是問題!”
之所以會提到這些,是因為朱明忠知道,現在的日本正處於德川幕府的統治之下,已經執行閉關鎖國多年,只有長崎一港通商,儘管保持著與中國和荷蘭的貿易,但是商船進入卻需要獲得許可,沒有許可的船隻,即便是進入長崎,也不能銷售隨船貨物,更不能採購貨物。
正因為了解其中的問題,所以一直有意開拓對日貿易的朱明忠,原本已經打定主意,在時機合適的時候,以“江淮經略使”的名義遣使前往日本,與其商討貿易,當然,這只是暫時的,即便是獲得了貿易資格,也受會到種種限制。將來,實在不行的話,那就來個“黑船來襲”,直接敲開日本的國門。
不過,這個念頭也只能藏在心裡,畢竟,現在日本是大明的“友邦”,甚至就連永曆,也對其寄予厚望,希望能夠借東洋兵,甚至就連自己的那位老師,也曾數次東渡日本求援。而且鄭家也依賴日本貿易,在這種情況下,恐怕這邊“黑船來襲”,那邊鄭成功就會怪罪下來。
“經略,雖說這清河海商遭清虜勾陷抄家甚多,可並不意味著沒有漏網之魚,若是經略有意恢復通海貿易,下官明日便遣人於清河附近走訪,想來必定可以尋得些許曾經從事通海貿易之人,若其熟悉航線和日本事務,自然可為經略用!”
石磊的建議和吳品亞的建議相仿,只不過,相比於吳品亞的建議,石磊則是一個行動派,這也正是朱明忠欣賞他的原因,在大多數時候,他只需要稍微表現出來想法,石磊就會立即去執行。當然,這也是一個情報主管,必需具備的素質。
“嗯,這件事,四石,你儘量去辦,但注意,不要驚嚇到他們,畢竟,這些人對咱們有大用處……”
儘管從沒有接觸過這個時代的海商,但是朱明忠很清楚,在這個航海技術原始而落後的時代,敢於開闢海上航線的商人,其膽魄絕不是尋常人所能相比,相比於迫於生活而遠赴海外的尋常百姓,海商才是大航海時代的真正開拓者,至於那些窮苦百姓,不過只是海商們開拓海外的“工具”,可在歷史上,人們似乎只記住了前者,而直接忽視了後者的存在。似乎在他們看來,那些窮苦百姓平空就到了海外,下了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