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拿自己舉例,為何他手下一直就兩千餘人,是他不想增長實力嗎?不是,他養不起。
接下來他算了一筆賬:
一個普通的旗丁一年需撥糧10石、鹽24斤,戰力嘛,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募兵的費用十倍之,但戰鬥力強大。作戰時他們是主力、是先鋒,被動或潰敗時,他們又是最後一道屏障,如果需要,他們還會用自身替將主擋槍擋箭。
另一方面,家丁們本身也是極其願意的。軍戶、遊俠們擠破頭都想進來,因為家丁待遇高,就在將主身邊,立功更好升遷。
曹文詔最後總結,家丁制不獨大明才有,歷代王朝都有,只不過不像大明如此普遍。
他本人現在雖然沒有蓄養家丁,可那是因錢不就手,當真算起來,他手下的兩千人都可以算家丁。
這番話基於現實,把葉宰駁得啞口無言,此後再沒同曹文詔說過家丁的事,只是打定主意,自己決不同流合汙!
他的信心一方面來源於元寶石,花很少的代價就可以得到更好的裝備,裝備又反過來促使他不需要曹文詔手下那種高素質的騎兵。
開槍誰不會?
一個普通人訓練不了一個月,就是一具殺戮的機器!
另一方面,葉宰還有個不能明講的原因。
自己蓄家丁,家丁坐大也要蓄家丁。家丁本質是依附於將主的,是將主的個人資本和私人武裝,有時連朝廷都指揮不動。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上樑歪了下樑肯定不正!葉宰打算從源頭給它掐斷。
當然,親衛是必須的,以後的手下也要輪換,葉宰不會傻呆呆地放棄兵權。
……
此後兩天,三路軍隊一直在沉默趕路,至遷安六十里遇到了東虜的遊騎。
曹文詔大呼小叫親自領兵與之惡鬥,便是楊肇基也老夫聊發少年狂,帶著三百餘家丁不讓其後。
隨著距離的拉近,東虜愈發多了,偶而還集結數百人的馬隊與曹、楊對沖。
雙方各有勝負,西路軍勝在人多,東虜勝在箭準人狠。
大戰的氣氛逐漸濃厚起來,當來到遷安三十里左右,這股弦馬上就要繃斷時,葉宰突然接到孫承宗傳令,東路軍已打下永平,令西路軍放棄遷安,轉而向南與東路軍合攻灤州。
這個命令讓武將們都驚呆了,紛紛匯聚於葉宰處商議。
曹文詔、馬祥麟、秦翼明等純粹的武將鼓譟不已,就差說出孫承宗老眼昏花下達的是亂命!
但稍微具備點正治常識,能釐清敵我狀況的葉宰、秦良玉和楊肇基卻不這樣看。
事情顯而易見,從地圖上就能品出個中三味。
遷安靠近冷口,是東虜出入的最後通道,灤州在南方,深入腹地。
孫大人使用的是紮好籬笆、再行驅離的策略。
否則斷了東虜退路,致其困獸猶鬥,再不堵住南面,讓其流竄中原,戰事將會遷延日久。如此,還讓不讓皇帝清靜了?
皇帝如果天天擔驚受怕,那在外統軍的一個個都得承受莫測的天威!
葉宰首先表達立場,聽孫總理調配。秦良玉、楊肇基表示同意。
事實上在這裡葉宰就是監軍。他有權利命令帶兵大將執行上面發來的軍令,所以他一表態,就等於定下了前鋒軍的行止。
面對身前三十里且只有三千人的鮮美果實,其他人再是不甘也不能反對,只好無奈散去。
一柱香後,葉宰派出一騎快馬向後面的張鳳翼送出塘報。
再半個時辰,大軍轉向。
求收藏,求推薦票!)
喜歡聚寶盆中的大明請大家收藏:()聚寶盆中的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