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就是魚!溝裡面真的有魚!這是李清明第一次看見溝裡面有魚。雖然不多,但是的確存在。而且,這魚,李清明認識,是三文魚。
三文魚也叫撒蒙魚或薩門魚,在不同國家的消費市場三文魚涵蓋不同的種類,挪三文魚主要為大西洋鮭,芬三文魚主要是養殖的大規格紅肉虹鱒,美的三文魚主要是阿拉斯加鮭魚。大馬哈魚一般指鮭形目鮭科太平洋鮭屬的魚類,有很多種,如華夏東北産大馬哈魚和駝背大馬哈魚等。
所以不要說華夏沒有三文魚,都是外來魚種,其實有的。自古就有之。
至於說,有沒有吃生魚片的說法?自然是有的!
雖然,如今很多人總是認為,三文魚是日人發明的。其實,真不是。生魚片這東西,還沒小日鬼子的時候,華夏人就已經開始吃了。
華夏早於周朝就已有吃生魚片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出土青銅器“兮甲盤”的銘文記載,當年周師於彭衙白縣之內)迎擊獫狁,凱旋而歸。
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記載了這件事:“飲禦諸友,炮鼈膾鯉”,“膾鯉”就是生鯉魚。
又有:“膾,春用蔥,秋用芥”。
中又有對膾等食品“不得其醬不食”的記述,故先秦之時的生魚膾當用加蔥、芥的醬來調味。
亦有提及膾。曾晰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醜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醜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這亦是成語“膾炙人口”的由來,原意是指膾炙的美味,後來指作品受歡迎和為人熟悉。
至於小鬼子這邊,最早的記載是公元14世紀時,小鬼子吃刺身便已經成為時尚,那時的人用“膾”字來概括刺身和類似刺身的食品。當時的“膾”是指生的魚絲和肉絲,也可指醋泡的魚絲和肉絲,而那時刺身只是“膾”的一種烹調技法。直到15世紀,醬油傳入日並被廣泛使用以後,刺身才逐漸蘸醬油。
可以說,這料理,真不要說華夏某方面差。之所以差,是因為生魚片對食材要求太高,在古代,華夏地大物博,並不利於運輸,自然不方便普及。
當然,此刻在這豪宅內,居然看到了一條流水的水溝裡,能夠有幾只三文魚,哪怕不多,也足以讓李清明震驚了。
三文魚,必須流水飼養。
那麼,這家的主人,知道三文魚應該如何吃麼?畢竟這玩意,有些人直接拿來煮熟了吃,那味道可是糟糕至極。
三文魚,必須生吃,那樣肉才足夠鮮美。如果有一點醬油,再來一點芥末,那就簡直是人間極品了。李清明對於三文魚,自然也是極為喜愛的。
當然,三文魚也不能吃多。幾片足夠,吃多了,就容易膩歪。不過三五片,就足矣。而且價格,對於李清明來說,也能夠承受。
至於說,吃三文魚在哪個餐廳吃?這個還真不需要。三文魚,唯一需要的就是食材新鮮,然後切好了,直接冰鎮了,蘸著醬油,再放點芥末吃就好。
至於餐廳裡,高階餐廳,無非是盛放三文魚的食盤更為華麗,奢侈一點。李清明吃過最誇張的三文魚,這食盤直接是一條被雕刻的龍,裡面盛滿了冰塊,上面用荷葉託著,就放著那麼八片三文魚。至於價格,老貴了。幸好不是李清明出錢,不然肯定捨不得點這一道菜。
此刻,李清明對這主人充滿了好奇。有著蔥花的盆栽,然後還巧妙的弄出了一個流水泳池,以及一個水渠飼養三文魚。
他還有什麼可以讓自己驚奇的麼!
沒多大會,在管家的引路下,三人進入了花園。此刻,那裡坐在一位老者。背影去看,老者頭發不見一絲銀發,若不是頸脖處的皺紋,你真看不出其已經是一位老者。
身上的衣服,極為考究,一看就是出自名牌設計師,而且絕對是私人訂制。
“張老,今天打攪你了!我帶著我同學一起來拜訪您,希望沒給您添麻煩!”吳正華畢恭畢敬鞠躬。
“張老,打攪了!”秦河洛和李清明也是鞠躬致歉。
“坐,坐,坐。我一把年紀了,平常在家裡也沒什麼事,最愛的就是和年輕人打交道了,尤其是出色的年輕人。”張老笑呵呵的示意眾人坐下。
這時,李清明才看見其模樣。
滿面紅光,慈眉善目,雙眼有神,看著眾人的時候,李清明有種自己被其完全看穿的感覺。
“你們二位的來意,我已經聽吳世侄說了。這盆花呢,我得來也有一段時日了。但是說來怪了,最初幾天漲勢極為快速,但是幾日之後,到如今就再也不長了。原本以為就這樣,但是很快就葉子變黃了,我進行了裁剪,之後很快恢複漲勢,但是還是隻漲那麼高一點,就再也不漲了。之後便再次變黃。如此反複!”張老一臉無奈,“你們來了正好我也想要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如果你們能解決我心中的困惑,那麼我可以和你談一談!”張老緩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