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端說完就回去了,第二天一早就來到麥場,看到孔塞帶著一群木工在地上彈墨線。
“會主,馬上就好。”
王端看著地上用木圓規畫出的同心圓,被墨線分成均勻的六十分,隨後在中心點豎起一根鐵柱。
“這墨線不怕水衝?”
“呃,”孔塞擦去額頭冷汗,“暫時製作出來演示。下午再在地上鋪上石板,讓石匠刻上去。”
隨後孔塞又拿出一把辰香,這些木香上標記了刻度。
“把辰香分發給各個堂房,從今天開始要制定工時制度。”
王端在辦公廳召開會議,首先將十二時辰改為二十四小時,並下令給每一個職員分發辰香,並規定每天八點上班,每天工作八小時,每逢七曜日中的日曜日休息一天。
員工們大喜,過去他們都是天一亮就到公廳上值,天黑才下班。
“不僅工時減少了,工資也要增加!”王端提高聲音,“普通職員每月二兩增加到三兩,堂主五兩,總堂二十兩。普通士兵每月提高到三兩銀子。”
葉明申實在不忍心打斷他,“道生,這事還是再議吧。”又低聲說道,“朝廷一年稅賦不足3000萬兩,天下萬里,養兵何止百萬。如果每兵每月三兩,一月就需要三百萬兩,一年就需要3600萬兩。請問去何處籌措這麼多錢?”
聽了葉明申的話,王端也有些後悔。“不會吧,怎麼稅收這麼少?”
“萬曆中張居正丈量,天下官民田約一千兩百萬頃,田賦約兩千八百萬石。”
“不對啊,”王端心道,“別的不知道,但18億畝紅線還是知道的,這還是在城市佔地、交通佔地的基礎上。中國的耕地至少也應該有20億畝吧。就算扣除東北、新疆,十五億畝還是有的。”
王端不知道的是中國古代的耕地面積方式多種多樣,為了稅收方便,更多的時候採取了“以產定畝”,或“以種定畝。”。舉例來說就是,收穫一石糧食的面積算一畝地,或者播種下一斗種子的面積算一畝地。
“士兵們在前線拋頭顱灑熱血,如果兵餉低了,誰還肯賣命?再說一千兩百萬頃土地肯定不對,我敢保證,全國至少有一千五百萬頃土地,平均每畝地收一石糧食,十稅一斗,全國也該收取一億五千萬石糧食。就算三十稅一,也該有五千萬石糧食,按太平時節每石一兩計算,也價值五千萬兩吧?”
葉明申笑道:“道生想得太簡單了,邊地有畝收三四斗的,南方有一年三熟,畝收四五石的,如何能一概論之。民間確實有隱田,有逃稅,但也不至於差的太多。”
王端想起來了,好像歷史書上說1952年全國糧食產量才1.6億噸。王端額頭冒冷汗,自己確實想得太簡單了。
“學生孟浪了,老師教訓的對。不過糧食增產一事,老師是否聽說過從洋人那兒傳來的土豆、地瓜、玉米、花生、菸草?”
“菸草、番薯倒是聽說過,菸草尋常可見,番薯聽說在閩粵贛山地都有種植。”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應該立即派人去南方尋找這些種子。”
回頭再商議工資,最終還是決定士兵的工資為二兩每月。但另外建立一個榮軍銀行,為每個士兵存入一筆資金,作為撫卹金、退休金等用。
為了改變重文輕武的習俗,王端下令設立榮軍院和建立英烈祠。同時釋出了《保安軍優待條例》,提高了軍人社會地位,保障了軍人權益,併為軍人家屬在教育、科舉、就業方面提供加分項。
工時和待遇都確定了,王端趁著底下職員心滿意足的機會,嚴肅要求他們樹立時間觀念。
“明面上是按時上下班,”王端又問道,“內裡是什麼?”
眾人都疑惑地看著他。
“隱含的思想是時間與生產效率之間的關係,”王端沒有受過邏輯訓練,也不是思想家,只好說道,“確立時間觀念,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這個生產效率既是指工坊的生產,也包含公會的各類事務。我們建立公會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為了保障百姓能正常生產。那麼現在我們要做什麼,坐著不動,坐等困難上門?那跟官府有什麼區別,最後只會造成事情越積越多,局面越來越壞,最後土崩瓦解。
“我們建立公會、樹立時間觀念,就是要主動做事,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生產總量。大家好好想想我說的話,並且、並且要開始制定工作計劃,而不是每天等事上門。制定一個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出總量的計劃,要求每年都必須有進步!人口總數要增長,糧食產量要增長,各種工業品產量要增長、兵額要增長等等。”
眾人或疑惑,或沉思,一時半會還理解不了王端話裡的意思。
王端也知道要改變一個名族的慣習是何等的困難,他也只好用強力、用耐心、用計劃,一點點改變。
喜歡人在大明有事燒紙請大家收藏:()人在大明有事燒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