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宮,崇政殿。
先帝入土為安後,新皇帝華耀昨日便吩咐內侍們打掃收拾乾淨,朝會地點改在了這裡。
大殿內,文官以太傅陳蕃、司徒胡廣為首,武官以大司馬劉寵、驃騎將軍竇武為首分列而立。
所有人都目不斜視、神情肅穆地站在自己的位置,等候天子和太后臨朝。
“陛下上朝,百官跪拜。”
隨著張讓的高聲唱喝,君臣之間開始例行禮節。
見禮完畢,朝議正式開始。
先是長官,再是品級次低些的官員,依次手持笏板向皇帝和太后彙報各項工作。
此時的皇帝尚未成年,一應政務本應都是由主持朝政的太后做出決定。
而今日,太后則總是問問皇帝的意見,而少年皇帝也時不時發表一些自己對事務的處理意見。
這些落在了朝臣們的眼裡,又引起了一番揣測。
且發現因為皇帝的意見有理有據,所以,太后略思忖便都一一採納了。
皇帝和太后這對禮法上的母子,關係似乎有所改善。
這讓陳蕃、李膺、劉寵等重臣都不由的放鬆了些心神。
看來這屆姓竇的太后不似以往的鄧太后、梁太后那般擅權專政,對少年天子的權威算得上尊重。
忙碌一個多時辰後,皇帝、太后暫歇時,一名中年文官手持笏板站出來向著皇帝、太后躬身行禮?
“臣侍御史王昭,彈劾司隸校尉目無法紀,大肆抓捕正直賢臣,致使多人蒙冤入獄,且他審訊手段太過酷烈,致無辜之人傷殘,請陛下申誡、懲處,以正法度。”
隨著侍御史的“彈劾”二字出口,整個崇德殿內頓時落針可聞。
這可是天子下詔後最重視的一項工作。幾位重臣氣得面色發青。
早在昨日、前日,太傅和司徒、司空等大臣就已經約談過大部分下屬官吏,一再告誡他們要儘量避免互相傾軋。
一是保全出自儒家一派文官的地位。避免與法家兩敗俱傷,最後讓兵家、農家坐收漁翁之利。
二是顧全少年天子首次下詔整頓吏治的權柄威嚴。畢竟得罪了天子,很多事情都不太好辦。
可是這個幷州一派的王昭卻突然跳了出來,且是彈劾天子親自提拔任命的司隸校尉。
這是何意?儒家出了叛徒?何人指使?
太傅陳蕃面色不善,眼神冰冷地看了另一側的驃騎將軍竇武。
只見竇武此時卻是眠觀鼻、鼻觀心,對身周的一切置若罔聞。
而皇帝也並不急躁、生氣,淡定如常地看向穩如泰山的陽球。
“陽卿,有申辯否?”
陽球聽出皇帝語氣中的輕鬆喜悅,心裡更是毫無負擔。
“臣所行之事皆是依律而行,所抓捕之人皆是應抓之人。”
言語至此,陽球不慌不忙掏出一份奏章。
“這是那些受到懲處之人所犯下的罪行,以及所抄沒家產的數目帳單,請陛下、太后御覽。”
張讓快步走下玉階,去到陽球面前,接過奏章而回返御前,躬身呈上。
“陛下!”
華耀只是淡淡地瞥了一眼,正色吩咐道:“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