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末,文武百官已在宮門等候上朝。
辰時至,華耀身著天子袞服,頭戴天子冠冕,畢恭畢敬扶著竇太后步入德陽殿前殿。
張讓今日代替了原先太后的中侍官,在玉階上高聲宣告:“時辰至,天子、太后駕到,上朝。”
待文武兩列並排站定,又高聲喊:“百官跪迎。”
百官跪,高呼:“天子萬年,大漢萬年。”
“有事啟奏!”
陳蕃手持笏板出列:“臣啟奏陛下,司空袁隗、太中大夫袁逢,御史中丞王暢,執金吾袁滂,衛尉任昭…昨日皆未參加先帝葬禮,今日亦未上朝。未知是何緣故,望陛下徹查。”
華耀側身以堂上都能聽見的音量,無措的語調問珠簾後的竇太后(華昭):“母后,如何是好?”
這是二人商量好的策略,幹得罪人的事情時,太后上。
反正有個驃騎將軍掌著洛陽的兵權,由他領著竇家以及一眾親信在外頂著。
冒牌太后讚賞地看了一眼前面帝王座上的弟弟,大聲道:“袁司空等人無故缺席先帝葬禮,是為對先帝不敬,不忠。
無假不參加大朝會,是為對朝廷、陛下不忠,對職不盡責,撤銷其人等的職位,各自罰俸三年。
另交洛陽令和司隸校尉,廷尉徹查其人等是否犯甚大罪,而致於畏罪潛逃。”
洛陽令周景、司隸校尉陽球,廷尉劉驍出列領旨:“臣等奉詔,必定盡心竭力辦理。”
洛陽城裡的大小官員,在皇宮禍亂之夜消失了太多人,誰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回事。
“甚佳!”華耀讚了一句三人的辦事態度。見二人已回列,想了想提議道:“朕欲著升侍中大夫劉鯈為司空一職,眾卿認為可否?”
這個是劉室宗親,對皇帝有舉薦之恩,又與竇武相好。
之前大將軍沒有提拔他,大概是對他和對皇室宗室都有所忌憚。
“臣附議。”…眾臣其實對於這個在高位但又無重權的職位,沒有對司徒一職那麼看重。
“臣謝陛下。”劉鯈滿高興,一個是對陛下提意見的職位,一個是掌監察百官之權的三公之一的司空,可比侍中大夫高了二級。
華耀:“另,著升劉寵為大司馬,監察天下兵馬。”
劉寵為歷史上特別清廉能幹的名臣,況且歲數大了,又是宗室。
讓他在這職位上終老,算是朝廷、皇帝對他的嘉獎。
也免他作為太尉因天象而免官歸家,最終病死。
更是華耀對遠支宗室發出的一個訊號,努力幹,你們的功績都在朕的眼裡,朕不會虧待功臣。
劉寵此時為諫議大夫,在意外中出列,感激中躬身行禮:“臣劉寵奉詔,多謝陛下。”
皇帝的這一手意外之舉讓許多大臣看明白了。
新皇是要著重提拔清廉有能的幹臣,而且,他不忌憚遠支宗室掌權,包括兵權。
華耀回想了一下腦海中的許多內容,又接著下了一連串的詔命:“另,著升陳寔為御史中丞。鍾會為侍中大夫。
著調蕩寇將軍、長安校尉皇甫規入京升為衛尉。
著升原長安別部司馬皇甫嵩為長安校尉,鎮撫三輔之地。
著升原羽林中郎將劉逸為執金吾。
著升原北軍、步兵營校尉竇彬為羽林中郎將。
著升破虜將軍張溫為撫匈奴中郎將,鎮幷州。
著升博士盧植為撫烏桓中郎將,鎮幽州。
著升原北軍、步兵營司馬徐榮為步兵校尉。
著北軍、越騎營曾合併的射聲營重新獨立出來,調南陽都尉黃忠入洛陽五軍、升為射聲營校尉。
著調原郎官公孫瓚為羽林軍別部司馬。
著調原五軍、步兵營百夫長公孫度為中壘營別部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