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歷史軍事 > 雍涼風雲 > 第四十七章 秦軍困頓、晉軍頹勢

第四十七章 秦軍困頓、晉軍頹勢 (第1/2頁)

推薦閱讀:

前秦建元十四年378年),冬十二月,襄陽城。

自七月中,石越率軍自淯水順流而下,突襲南岸立下營寨,苻丕、慕容垂等人先後率部會師,秦、晉兩軍在襄陽城下已相持近半年。

前秦的十數萬軍隊並不是毫無作為,襄陽上游,以守為主,防備南岸的晉軍依託江中沙洲,潛入北岸沿江溼地後發起的襲擾。

下游,則是主攻方向,秦軍以漢淯二水交匯處的大渚水營,配合襄陽城東的南岸圍城大營,將襄陽以東分駐晉軍的大小江渚逐個肅清。

但襄陽外城失陷後,朱序退守中城,城南的峴山卻仍在晉軍控制,準確來說是位於襄陽城東南五、六里的峴首山,這使得在襄陽城東紮營的秦軍必須分兵設防,無法集中全力攻城。

西晉時,羊祜曾都督荊州,坐鎮襄陽籌備滅吳,他最喜登峴山遠眺,吟歌飲酒,因受百姓愛戴,死後於峴首山腳為其建廟立碑,稱墮淚碑。

峴首山東臨漢江,其間險狹處稱鳳林關,孫堅追擊黃祖時,就是在附近中箭身亡。

峴首山也稱下峴,在其西側,就是被稱作上峴的萬山,兩山夾峙,萬山北臨漢水,其間有柳子關,扼控自西而來的秦巴古道,是東進襄陽的咽喉要隘。

被稱作中峴的紫蓋山則位於襄陽城西南方,位於檀溪寺以南五、六里,山勢蜿蜒向西,北麓是通往中廬的必經之地。

襄陽上游、萬山北側,漢水江面更加寬闊,南岸江渚連綿,難以清剿,城西地形狹窄,被山、水、城、關四面包夾,即便立營也易受襲擾,不利於大軍長期駐紮,因此沒有成為前秦的重點進攻方向。

已經失陷的襄陽外城,只是中城的城牆、壕塹之外,由市集發展而來的聚落,並沒有像樣的防禦設施作為憑恃。

石越以五千人登陸南岸、攻陷外城,勝在突然,而朱序的無備,前提是秦軍在後續部隊到達後,以兵力優勢封鎖北岸,使得襄陽的晉軍未能及時得知宛城陷落的訊息。

朱序雖然退守中城,可在面對外城以東日漸增多的秦軍時,心中仍然底氣十足,除了駐紮在峴首山的桓戎分擔了一部分壓力,還有西城、魚復兩個方向對秦軍的阻滯,而峴首山沒被攻下,江陵方向的晉軍就可以隨時北上增援。

桓戎出身銍縣桓氏,此前擔任東晉新野太守,在前秦大將楊安的侵襲下,失地後退到江南屯於峴首山,以期戴罪立功,他早年曾隨父親桓宣先後駐守過襄陽、峴山,他的曾祖父桓詡擔任過義陽太守,新野郡是在西晉末年由義陽郡中分立出來。

而朱序就是義陽平氏人,他的父親朱燾在庾翼麾下任司馬時,與桓戎的父親桓宣頗有交情,兩家可以說是幾代人的故交。

駐守魚復的則是毛穆之、毛球父子,毛穆之曾在庾翼麾下任參軍,與朱序的父親朱燾是同僚,兩家同樣是舊交。

西城守將是領魏興、晉昌二郡太守的吉挹,楊亮父子被桓衝召去上明入其幕府任職後,西城的防禦就已是搖搖欲墜,前秦以韋鍾入漢中擔任梁州刺史,苟池、毛當、王顯等人將兵進駐武當,西城東、西兩路遭到斷絕,陷落已進入倒計時。

魚複方向也是經過數次拉鋸,前秦奪取梁、益二州時,桓溫剛死不久,東晉因為梁州刺史楊亮、益州刺史周仲孫各自棄守,桓衝調毛穆之、毛球父子入蜀救援巴郡,卻因軍中缺糧,前秦寧州刺史姚萇又從成都方向進抵墊江,二人只得放棄繼續向南進兵,被迫從巴西郡退回巴東郡。

巴郡與巴西郡、巴東郡合稱巴、三巴,與蜀郡合稱巴蜀,治所位於江州縣,墊江位於江州以北。

前秦奪取梁、益二州次年,蜀人張育、楊光起兵反秦,遣使向東晉稱藩。

東晉方面,競陵太守桓石虔與江夏相竺瑤聯兵三萬奉命攻蜀,戍守墊江的前秦寧州刺史姚萇兵寡不敵,率部撤退到成都郡東北、廣漢郡東南的五城,五城縣得名自漢代所置五倉。

當時,楊安鎮守成都,遭叛軍首領張育、楊光與巴獠酋長張重、尹萬引軍數萬圍攻,形勢危急時領軍入蜀救援的鄧羌趕到,先與楊安配合擊敗發生內訌的叛軍,隨後又匯合姚萇,在五城東南方向的涪西,大敗桓石虔、竺瑤,迫使二人退回巴東。

竺瑤出任江夏相時,接替的就是朱序,當時因錢弘等人聚眾作亂,朱序遷為吳興太守,前去平叛。

而一聲“桓石虔來了”,就能將患瘧疾者嚇得病癒的桓鎮惡,此敗之後也是沉寂數年。

朱序守襄陽時,苻丕久圍無功,於是前秦在梁、益、兗、豫、淮南等地,從東、西各線接連發動攻勢,對東晉前沿進行牽制,桓石虔也被調任南平太守離開前線,南平郡治所作唐與桓衝移鎮後的上明都在江南,中間就隔著由公安分置而來的孱陵、江安。

江陵在桓衝移鎮後,守將是由淮南太守遷為南郡相的彭城人劉波,劉波表字道則,他的祖父劉隗在東晉建立之初官拜御史中丞,進位侍中,封都鄉侯,之後出任丹陽尹,與尚書令刁協一同受到元帝司馬睿倚重,抗衡琅琊王氏等門閥勢力,以加強王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劉隗的伯父劉訥,與石崇、陸機、陸雲、劉琨、潘安、杜育、左思等人並號金谷二十四友,為西晉頂級名士。

王敦之亂時,就是打著“清君側”旗幟,以討伐劉隗、刁協為名,起兵攻打建康,王敦入建康攻至臺城後,司馬睿派兵保護劉、刁二人出逃。

刁協逃出建康不遠,未及過江就在途中被隨從所殺,割去首級向王敦請功,他的兒子刁彝後來報仇,以仇人首級在刁協墓前祭拜,得到有相似經歷的桓溫賞識。

可刁彝真正得到重用,卻是在擔任吏部郎時,投靠了籌謀抗衡桓溫的頂頭上司吏部尚書謝安之後。

劉隗則是出奔到後趙,王敦之亂平息後也未返回東晉,石勒病故時,後趙發生內亂,劉隗時為石虎的長史,隨從討伐石生,在潼關被石生部將郭權擊敗,與擔任石虎前鋒的石挺一同戰死。

劉隗死後,他的兒子劉綏、孫子劉波仍留在後趙仕官,到石虎死後,劉波才歸附東晉。

最新小說: 無限紀元之戰神傳說 三國之鐵漢柔情 富士山之雪 國色芬芳 人在大明有事燒紙 漢末之我來了 在曹魏打工的日子 炭燒三國 從寒門新郎開始 百年離殤 狼行末日 航海札記 大明之東山再起 崛起1639 人在大唐,父慈子孝 雍涼風雲 穿越清朝當康熙 重灌軍火商 女帝的內閣首輔 穿越初唐從造反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