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正好,馬韓舉國之力迎戰黃巾騎兵,讓黃巾騎兵進行一場真正的大戰,磨礪他們的戰術和意志。
此次戰鬥,管亥並沒有如先前一般採取突襲戰術,而是擺明車馬與馬韓王的軍隊決一死戰。
由於黃巾軍是騎兵,馬韓王也只能集結騎兵與黃巾騎兵戰鬥,馬韓王還沒有蠢到有步兵打騎兵,除非是王城攻守戰。
雙方騎兵剛一碰面,馬韓王軍便遭到黃巾騎兵降維式的打擊。別小看了戰馬三件套,有了馬鐙,不但能讓騎兵穩穩地坐在馬背上,還能讓騎兵用雙腿控制馬前行的方向,更能解放出雙手;
有了馬鞍,可以讓騎兵穩如泰山地坐在馬背上;有了馬蹄鐵可以讓戰馬肆無忌憚地奔跑而不用顧惜馬蹄磨損,還能大大增長戰馬的作戰時間。
裝備了戰馬三件套的黃巾騎兵首先是對著馬韓王軍發動衝鋒,然後再到達弓箭射程之內後,直接偏向,劃出一個大大的弧形,然後射出一大波箭雨。
一時間,迎頭衝鋒的馬韓王軍撞向了這波箭雨,頓時死傷慘重;隨後,黃巾騎軍使用放風箏的戰術,一點一點地殘食著馬韓王軍。
待馬韓王軍發覺不對,準備撤退之時已經晚了。管亥率領著黃巾騎軍如同惡狼一般追了上來,仍然是使用弓箭射擊。
楊斂已經在東來北海二郡引進了流水線式的工業流程,還讓工匠製造了衝壓裝置,打造出來的弓和箭比漢軍都要強,射的都要遠,更別說工業水平完全落後於漢室的馬韓部族。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管亥將這十六字方針發揮到了極至,死死地咬住馬韓王軍。
馬韓王軍即使兵力數倍於黃巾騎兵,也對黃巾騎兵無可奈何。
無他,科技上的巨大差距,和戰術上的差距,使得馬韓騎兵處於只能捱打,無法反擊的局面。
馬韓王軍要追,黃巾軍就撤,撤也不是扭頭就跑,而且還是邊撤邊射,讓追擊的馬韓王軍死傷慘重。戰馬三件套的出現,使得這一戰術完全可以實現。
馬韓王軍如果不追,黃巾騎兵就利用超遠射程的弓箭遠射;馬韓王軍如果往回逃,黃巾騎兵便從背後死死地咬住。
這種只能捱打沒辦法還手的情形,任何一位名將碰到都會氣得火冒三丈,偏偏黃巾騎兵就是不跟你正面對沖,只是用弓箭遠射。
馬韓王軍的統帥無奈,只得壯士斷腕,強行分出部分騎兵以阻擋黃巾騎兵,以確保大部隊能夠活著回到王城。
管亥也直接分兵,分出兩千騎兵遠遠地吊著馬韓王軍的大部隊,時不時地向前咬上一口,用各種方法拖延馬韓王軍大部隊的回程速度。
管亥則帶著剩餘的三千騎兵用最快的速度剿滅之支斷後的騎兵。管亥直接發動剩餘的三千騎兵全面出擊。仍然是箭雨開路,待衝到近前,黃巾騎兵收起長弓,舉起長槍便發動了刺擊。
一時間,馬韓王軍的騎兵紛紛落地,不是被長槍殺死就是落地後被戰馬踩死。由於黃巾軍裝備了馬蹬和馬鞍,幾乎沒有騎兵在這一波撞擊中落地。
隨後,雙方便開始廝殺起來,與其說是廝殺,不如說是黃巾軍對馬韓王軍的屠殺,黃巾軍的騎兵完全可以站在馬蹬上居高臨下地對著馬韓王軍的騎兵用長槍刺擊。
長槍的槍頭都是高爐練出的精鋼打造,更是新增了血槽,一槍下去,不是一個就是一串,而且黃巾騎兵身上的護甲也是精鋼打造,既輕盈防護力又強。
馬韓王軍騎兵的武器砍到黃巾騎兵的盔甲上也只是發個聲響罷了。
這種巨大的心理壓力,在雙方剛一接觸之後,使得馬韓王軍騎兵的心理直接崩潰了,馬韓王軍的騎兵直接扭頭就逃,在逃跑過程中武器等扔了一地,儘可能地減輕馬匹的負擔,以便逃得更快。
兵敗如山倒。
管亥留下三百騎兵打掃戰場,又撥出七百騎兵追擊殘敵後,便帶著剩餘的兩千騎兵與先前的兩千騎兵匯合,再一次死死地咬住馬韓王軍的大部隊。
只要有機會,管亥便會帶隊撲上去咬一口。這就形成了僵持的局面,雙方比拼的就是意志。
最終,馬韓王軍的馬兵經受不住這種只能捱打、無法還手的局面,直接崩潰了,開始逃跑。
馬韓王軍的統帥見狀,明白大勢已去,自己再無力掌控這支部隊,索性便將大部隊化整為零,四散逃去。
管亥卻傻眼了,敵方四散逃去自己也只得分兵追,關鍵是自己人少,敵方人多,敵方又不是步兵,而是騎兵,你追了這邊,追不到那邊。
而且,在剛才的戰鬥中,箭枝損耗不少,管亥只能在儘可能殺敵人、俘虜敵人的前提下,眼睜睜地看著馬韓王軍四散逃去。
“跑吧跑吧,你人能跑,你們的王城跑不了。”管亥恨恨地說道。
抓住的俘虜依然是押回北海、東來二郡去開荒挖礦,完好無損的戰馬被留了下來,以作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