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話說回來, 十六等人在收到林如海的八百裡加急之前, 忙的是友邦和屬國等等離去之前的歡送事宜。
按照往年的例子,這些番人帶著滿滿的土土儀歲貢而來,離京的時候,自然也是缽滿盆滿地帶著大明天子的賞賜而走。賞賜的內容, 無非就是金銀珠寶、絲綢玉器, 雖然有時候番人更想要良種和更先進的躬耕工具等等, 但是大明官員在這方面還是很為注意的,從未答應過, 年年如此,了無新意。
不過今年的情況和往年有所不同了。
會同館中, 韃靼一行人最先收到大明天子的賞賜與回禮。
阿魯臺看著精裝香皂禮盒、精裝昆布幹禮盒、精裝十三香禮盒、精裝海蠣子禮盒和大明天子親筆“知足常樂”的牌匾, 怎麼看, 怎麼覺得寒磣。
偏偏來送賞的天使還一副“你們佔了大便宜”的樣子。
阿魯臺等人憋著一口氣謝恩,並送走天使,出了院子門的時候,就看見莫臥兒那群傻蛋。兩撥人兩看相厭, 彼此壓根不打招呼。
是夜,阿魯臺使了銀子與會同館的雜役,得知莫臥兒人收到的牌匾上書“人傑地靈”頓時就是一個不高興:【感情我們韃靼人是不傑出也不機靈嘍?還被暗諷不知足嘍?】
當然,阿魯臺沒那個資格去與大明天子辯駁牌匾的含義, 不過是咬咬牙,只待、只待……哼!
其後幾日,韃靼、亦力把裡、莫臥兒等番邦人也紛紛啟程離開, 東南西北,往哪個方向走的都有。
其中,韃靼要先往北走,路過兀良哈地區大興安嶺以東),再往西北去往克魯倫河、色楞格河、貝加爾湖一帶——因為逐水草而居,韃靼的王帳時常變換位置,故而只能說是那一帶,阿魯臺出來大半年了,也不知道現如今王帳遷移到哪裡去了。
叫阿魯臺說,他是看不上兀良哈那邊的人的,早早就歸順了漢人,根本就從根子上丟失了草原上蒼鷹一般黃金血脈的血性,就像號稱南下的蒙古分支的莫臥兒人一樣,在阿魯臺看來,根本就不是他們韃靼人同祖宗的族人了,也是異族人。
因為深知兀良哈人對大明諂媚不已,每年就指著從關內人向他們買牛買羊買奶幹子,而韃靼和兀良哈之間倒是時不時還因為搶奪放牧草地而起小摩擦,阿魯臺心裡頭清楚,等閑是沒辦法挑撥兀良哈與大明之間的關系,是故這一路,他就是頭一天和兀良哈的人寒暄了一番,其後就說天寒地凍,他一把老骨頭還是在車子避風為好。
哦,在兀良哈區域生活著的東蒙古人也被成為朵顏三衛——說起這名字,就不陌生了吧?
朵顏三衛的幾個頭頭對於阿魯臺這樣的態度也不以為意,畢竟道不同,不相為謀。
倒是隨行的朵顏三衛的年輕勇士,有那氣盛一些的,覺得韃靼人欺人太甚,如今同路,居然一點禮節也不講的,那打頭的阿魯臺一把年紀兩撇山羊鬍子,一看就一肚子壞水!
要麼怎麼說,越是直腸子的人越是直覺靈敏呢。
靠在馬車裡的阿魯臺,可不就是憋著大招麼?
他算算時間,大明使團和瓦剌脫歡一行人應該進入了河西走廊吧,只是終究隔得遠,也不知道早早埋下的棋子能起多大的效?雖然很想在大明的京城親眼目睹訊息傳進來之後大明人驚慌失措的模樣,但是阿魯臺也很惜命,看熱鬧和自身安危這兩個事情擺在一起的時候,孰輕孰重一目瞭然。
【再說了,只要進了韃靼境內,便可以放蒼鷹傳信,屆時距離又近,我得知訊息的速度還比大明皇帝要快呢!】阿魯臺摸了摸山羊鬍子,不無得意地笑了。
…………………………
俗話說得好,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
出發之前,林如海和賈瑛就曾對這一路帶著的拖油瓶的安危問題進行過討論,兩人一致認為,韃靼對於哈密衛榷場其實持平平的態度,相比哈密衛,他們應該更希望譬如寧夏中衛這樣的地方成為榷場。便是因此,若是韃靼人想要攪黃了哈密衛榷場之事,最好的辦法就是在脫歡尚未離開大明境內的時候把他幹掉,一了百了。幹掉脫歡之後,瓦剌和大明在幾十年內無法成為盟友,哈密衛的事兒,自然也就泡湯了。
所以這一路,在抵達哈密衛之前,一定會有人來刺殺脫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