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神洲城外。
過橋之處,四國的車隊就這樣聚在了一起。
大慶和乾元的學子倒是和諧聚在一團。
楚國和韓國卻成了兩批,互不來往。
想當年!
乾元大軍逼,勢如破竹,韓國與楚國迫於無奈,只能攜手共抗強敵,聯盟之約,不過是權宜之計。
而今,時過境遷,兩國各自為政,國力日盛,少了外患侵擾,早就滋生了矛盾。
國內便多了議論!
“楚人,心比天高,狼子野心,與之交往來,尚需防身立命。”
“哼,楚人自負過頭,目光短淺。”
楚國常以天下儒家正統自居,對外國學子多有輕視。
而關於儒家一脈的開山鼻祖“至聖先師”的歸屬問題,更是成了韓楚兩國之間自古不變的爭議。
韓人言之鑿鑿,聲稱這位奠定儒家根基的聖人,追根溯源實則是韓國貴族,只是遊歷到楚國建立學統。
而楚國亦不甘示弱,說韓國把那位儒家聖人趕出國內,是對聖人的背叛,早就不算儒家真正的正統。
那個時候乃是戰國之時,百家學說爭鳴,儒家雖是當世顯學卻也不受到國君重視。
戰國多崇尚武力與權謀,提倡霸道。
對儒家所倡導的“仁”與“禮”治國之道嗤之以鼻。
最後那位開創儒學,被後世之人稱呼為夫子的聖人,年老之時建立白鹿書院,直至老死之時都在想著韓國。
後來戰國結束,七國鼎立,君主開始用儒家的思想治國。
從白鹿書院走出的弟子,開始在各國居於高位。
天下間儒教之風大盛,白鹿書院也因此被尊為天下儒學的正統之源。
此時!
乾元的第三親王武隆,立於橋頭,目光掠過一群意氣風發的楚國學子,以及那位身居高位荀禮,沒有絲毫寒暄之意。
嘴角不由勾起一絲莫名的冷笑。
武隆打心眼瞧不起這個國家,由一群儒生“蛀蟲”治國,君主成為了傀儡。
挾天子,家天下!
還美其名曰:“君臣和睦”,不過是一群竊國賊罷了。
他徑直向江中的小島走去!
謝淳安和二女,還有鄒林也是跟著武隆一路而去。
相比於韓楚,二選一的情況下,自然是選擇實力強大的乾元。
一旁的亭子內。
青衣儒衫,風采翩翩的荀禮感受到武隆的銳利眼神,臉色不變。
荀禮身旁是公孫稷下。
這位楚國公孫家的嫡孫,楚國第一世家的貴公子,無論是相貌還是儀態,都堪稱完美,在楚國多女子追捧。
在大楚的皇宮之中那些個小皇子都要規規矩矩稱呼公孫稷下一聲“兄長”。
可見公孫家的權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