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讓這六十五個都去,一學期考核一次,夫子判定不適合參加科考的,就讓他們回家,讀了一學期,起碼識字了,不是文盲。
同時又能給有希望的孩子一個機會,畢竟出息了,是全村的驕傲。
還有一種方法,將錢平分到六十五個孩子身上,這些錢,要分五年給,這樣一個人一年拿到450銅,想上學的,就自己將剩下的錢補上,不想上的,錢就沒有,不會在分發。
第二個方法看似公平,其實很殘酷,一年要二兩銀子的束脩,可是一個人只能分到450銅,對比二兩差的實在太多,這就是有錢就上學,沒錢就別上。
但是如果不上,錢就沒了,又不甘心。
這樣一對比,第一個方法是最好的,只要自家孩子爭氣,五年內都可以免費上學。
雖然交的束脩多,但是學院不會在額外收錢,比如中午的伙食,書本費等,都不需要再交。
至於村長提的,挑出十五個最聰明的孩子,誰都不愛聽,沒人願意承認自家孩子不好,所以上飛羽這個人均的法子反而最受歡迎。
“那要是最後孩子們的成績都很好呢?”有人問上飛羽。
“那就挑出最適合的孩子出來,或者自己家裡供,村裡的錢只有這麼多。”
郝村長不滿的開口,說這句話的時候看小上幹嘛,人家有錢是人家自己的事,誰也別起那個貪念。
上飛羽很想說我想辦法,可是她打算半年後就離開,能做的也只有這麼多了,升米恩鬥米仇,為了孩子們以後的生活要適可而止。
不少人撇了撇嘴,
“你們要是不願意,那就按照我之前的提議,村裡選出十五個孩子,免費讀五年。”
“村長,還是第一個方法吧。”家裡條件不太好的,希望孩子能讀讀書,到不指望將來功成名就,能識字就很好了,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最後少數服從多數,採用了上飛羽的第一個意見,凡是八歲到十二歲的孩子都可以去讀書,時間半年,半年後,夫子說有希望出頭的,在繼續讀,沒希望的就回家。
就這一下子用出去六十五兩銀子。
等鄉親們都離開了,郝村長拉著上飛羽發愁。
“小上,這樣還不如挑出15個,半年後錢不多了,連十個都供不起的。”
“村長我知道,可是你想想,是孩子們都去讀書,心甘情願的挑出最優秀的來,還是連嘗試的機會都沒有,就被否定,羨慕嫉妒的看著能去上學的十幾個孩子好?
你確定那些沒有嘗試就被淘汰的孩子不會心生怨恨,那十五個被查選中的孩子不會有優越感,反而缺少責任感。
要是他們的機會蘊含著幾十個孩子的希望呢,是不是又不一樣了?”
上飛羽的一番話,讓郝村長醒悟,對啊,他只考慮供出更多的優秀人才,卻忘記考慮人心和責任感了。
這樣供出來的孩子,哪怕只有幾個,也是不一樣的。
“小上,是我迷糊了,沒看清楚,你說得對,難怪大家都願意選擇第一種,是我短視了。”
“對了,村長,我家子修暫時不去學堂上學了。這裡跟你說一下,”
喜歡大王喊我來種田請大家收藏:()大王喊我來種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