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中華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
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
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
從路邊小攤過年貼的小對子,到歷史文人墨客留下難到眾人的千古絕對,對聯的文化,可謂源遠流長。
陶老爺子的這只對聯很是奇特,意境也非同尋常,這種級別的對聯準確的說應該稱之為楹聯。
不少人認為“對聯”跟“楹聯”是一回事,其實不然。
簡單打個比方,對聯相當於“造句”,而楹聯則是“作文”。
楹聯是漢語言的一種表達形式,只有達到一定的文學性才能算作藝術,否則也只能是文字匠,如同美術字寫得再好,也不能算書法家一樣。
“楹聯”一詞的産生,顯然是為了區別於“對聯”,“楹”是柱子,“楹聯”是可以掛出來欣賞的對聯,與“對聯”有雅俗之分。
陶老爺子的這幅對聯,觀其大意,應該是為一處景物所作,在場不少人都在暗中試圖破解,有人想出來了,卻感覺意境不搭,搖頭否認。
可突然,有這麼一個年輕後生站出來,聽語氣和那自信的模樣,好像已經有了下聯?
有些人不敢相信!
“他對出來了?”
“真的假的啊!”
“這不是個明星嗎?我以前好像在電視上見過他!”
“是蘇啟,就是打敗了蘇嫣然,拿下《最佳歌手》總冠軍的那個人!”
“歌手?他也會對聯?”
“這東西可不是什麼人都能嘗試的啊!”
“他?要是旁邊的葉公子說對出來了,我還能信,他一個歌手能行嗎?”
“就是,我們這麼多人可都被難住了呢!”
“哼,看看再說吧,別是嘩眾取寵才好。”
眾人議論紛紛,作為出題人的陶老爺子也是來了興趣,看著他道:“小夥子,我這是一副風景聯,當初為陶然亭所寫,你可有下聯?”
陶老爺子年歲已老,喜愛淡雅清幽,常年去各地名勝古跡旅遊度假,對陶然亭更是如此,先後去了兩次,更是有感而發,專門作出了一副楹聯。
“算是有吧,不知道行不行。”蘇啟高深莫測的笑了笑。
對聯?
他本身自然是不會的!
可是,他卻有著過目不忘的能力存在,很多封塵的記憶早已複蘇。
一個人活了二十幾年,所接觸到的、學習過的,哪怕只是無意識的學習,包納的東西也非常海量。
記得還在上學的時候,蘇啟是個問題學生,最怕語文老師。
有一次語文老師出題目,要求以對聯為主題寫一篇文章,為了不挨尺子,蘇啟連夜查詢了一本《中華對聯大全》。
原本只是現用現學,當時雖然翻看了一遍書本,卻也不過是走馬觀花,過後就忘,根本沒有特意去背誦和學習。
這本應該是一段被遺忘的記憶,塵封在大腦深處,或許今生都不會再想起和用到。
可是如今,在看到對聯的那一刻,蘇啟腦中便不由自主的想起那捲書籍,剎那之間,磅礴的知識如醍醐灌頂般,充斥著整片大腦。
蘇啟抬起頭,嘴上謙虛,可心中卻前所未有的自信,他眯眼一笑道:“這楹聯,我恰好有一個下聯。”
陶老爺子用手指了指眼前的筆墨,道:“但說無妨。”
蘇啟抱拳一拜,隨後拿起紙筆,筆走龍蛇般,洋洋灑灑的揮毫潑墨出幾個字來。
眾人包括葉瑾年在內,都是露出感興趣之意,見到蘇啟落筆之後,全部都凝神看去。
只見上書――把酒問天,陶然共醉,西山秋色上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