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會結束之後,焦豫要重回朝廷的訊息,以杭州府為中心,飛快地向大齊的其他地方擴散開來。
江南一帶是最先受到這一波衝擊的。
對於大部分因循守舊的人來說,對如今朝中的局勢都是持觀望態度的。
皇上年輕又沒受過正統教育,川蜀那邊還有慶王在虎視眈眈,朝中的局面花了一年多時間才漸漸穩定下來,這個位子能不能坐得穩都還是未知數。
雖然說豫州大捷的訊息也早就傳揚開了,但是功勞都被眾人歸在了陳瑜白和項元傑身上。
薛壯是屬於隱瞞身份,深藏功與名的。
而小皇帝則更慘,明明是三個人合力的一齣戲,他卻根本不配有姓名。
但是焦豫這樣一出場亮相,只是在眾人面前做出會迴歸朝廷的一個表態,就生生以一己之力扭轉了許多人對小皇帝的印象和態度。
焦豫之所以名聲顯赫,以前多是靠他自己本身的才情和能力。
不過如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先帝晚年昏庸無道之時,無力扭轉局面,便寧可辭官也不肯與某些人同流合汙。
所以這次焦豫表態之後,許多人對小皇帝的態度,便從不看好漸漸轉變為了觀望一段時間看看。
因為很多人的想法都是:畢竟焦老既然願意回京,想必是因為小皇帝還是有些可取之處的。能得到焦老認可的人,應該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別小看這種看似不起眼的態度轉變,俗話說,萬事開頭難。
人生在世,難免都會遇到一些你說不出原因但就是不喜歡甚至討厭的人。
甚至這種不喜歡或是討厭,都未必是源於對方做了什麼實際傷害到你的事情,而僅僅只是因為第一印象不好,或者是自己當天心情不好等等。
如果有人仔細注意過,就會發現,這樣毫無緣由的愛恨,在許多時候,產生的是很根深蒂固的印象,極難轉變。
可是一旦在某個時機下,意見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讓你產生了這個人好像還不錯的念頭。
那麼恭喜你,只要對方不是一個真小人,你很快就會對他有所改觀。
所以最關鍵的地方,就是如何捕捉到這個叫人改觀的關鍵點。
對於陳瑜白來說,焦豫就是這個關鍵點。
透過焦豫的名氣和聲望,讓眾人不看好小皇帝的心思微微有些動搖。
產生了縫隙之後,隨著時間和更多政績的不斷侵蝕衝擊,改觀也就是遲早的事兒了。
雖然焦豫在決定跟著陳瑜白回京之時,就已經猜到對方肯定要拿自己迴歸做文章。
只是他沒想到陳瑜白會這樣心急,剛到杭州府就迫不及待地高調宣揚了一番。
那種一天都不能多等的勁兒,活似擔心他會後悔逃跑一樣。
焦豫對此頗有些不滿,但是事已至此,也不可能再重新來過了。
所以第二天早晨在飯桌前看到陳瑜白的時候,焦豫還是有些不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