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龍本體迎接冊封聖旨的禮儀和重視程度,讓外人挑不出任何的毛病。
十數里的路途上,全部紮上綵棚,棚上還要糊上紅色的紗綾。道路,全部進行了清場,人員皆繞道而行,為欽差大臣的儀仗隊,留下行進的空間。
迎接禮儀非常隆重,可謂之給足了欽差大臣臉面。
路邊,百姓無數的小旗飛舞,真是彩旗飄飄,大有後世21世紀的新潮味兒。
朱家莊也早就擴大,從朱家莊變更為朱家關。
每面長十六里十三步,周長二十四里以上,又有七門一關,可謂虎踞峙列。是為山東海關的第一重鎮所在!
關內商鋪鱗次櫛比,街道寬闊整潔,人山人海,聚起了越多的市鎮,直有熙熙攘攘之感。
王承恩懷著複雜的心思,在眾人的歡迎下進了宣旨地。到了大堂,只見上方已經擺好香案供品,走到正上端,臉一板,喝聲道:“聖旨到!四海國公人等接旨!”
他話音剛落,對面眾人跪拜下來,唯獨朱子龍本體不跪。有不跪之尊,見前情。)
“臣等接旨,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老王將聖旨開啟,緩緩念起來,下方各人聽著,聞聽果然如傳言的那般,朱四海從四海國公給封為異姓王了。一時間,陪同而來的山東文官臉上,人等盡是神情各異。
當然,朱家軍各將,相顧而喜。
儘管山東和運河多省,甚至於南洋等地,其實朱子龍本體早已經是不封王的國公,但行尊王之實。但如今正式合法的封王了,自然名副其實要讓人感覺舒服了許多
。
畢竟,老大一但封王了,他們這些人官職也就有了提升空間了。
不然,朱子龍本體如果只是國公,外加大將軍的話。你再怎麼努力,到總兵也就到頭了吧?
真要皇帝單獨封你總兵以上的官職,你說不定還不敢接受呢。因為,這會讓你心裡擔心,老大心裡會怎麼想?
但是,現在好了。
老大封王了,而且還是比開國時候,那些一代王爺還要地位尊貴的一字並肩王。
那麼老大給自己等人提升官位,也就順理成章了。
畢竟王爺之下,以及按開國祖法,王府也可以按屬國封官。指明朝前期的王爺那種權利,而不是後期的王爺,你不能指望一個異姓王,可以當豬一樣困養起來。)
中國自三代以來,得國最正者,惟漢與明。
農家浪蕩子劉邦、失地佃農朱元璋純粹憑藉機遇、命運和個人能力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創業含金量最高。
不僅如此,即使做了皇帝,劉邦和朱元璋還保留著強烈的農民意識,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分家分地”。
在中國農村的傳統觀念裡,不論是大地主還是小農民,下一代之間雖然長幼有序,但是老爹的東西兒子們人人有份,長子居祖屋,各房都有地,按這個模式一代代開枝散葉,家族根深葉茂。
漢高祖和明太祖把“分家分地”的模式,完美地搬到國家制度層面來,就變成了“封建諸王”!
太子位居東宮,其他兒子們在各地建立自己的王國,子子孫孫全都封王,俸祿優厚,國庫供給,整個家族世代衣食無憂,完美實現了中國古代農民的最大夢想。
明代早期的親王既管軍政,又管經濟,手下都配有一個文相,一個武相,文相管地方,武相管軍隊。王府的親兵多達數萬不止,同時親王還可以指揮當地的駐軍。
王爺就是一個爵位,“王”在秦朝以前是對諸侯和周天子的稱呼,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王就成為了一個爵位。
說大可以比皇帝大,說小可以不如一個縣令。
關鍵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權力,在漢朝,“王”其實就是一個諸侯國的皇帝,在自己的封地裡面,他比皇帝還大,說話更實用。
王爺掌管兵權的話,皇帝還要看他臉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