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十分常規的發球進攻套路。
但必須要說,這種打法之所以能夠得到大多數選手的認可,成為了一種常規的套路,那它顯然是有其充分理由的。
其一,就在於它十分容易掌握,且道理非常好懂。
利用外角發球,隨後發動反手位進攻,利用空間,左右牽扯,這誰都可以理解。
其二,就在於它的成功率很高。
只要對手的接髮質量不夠好,尤其出現了落點不深的情況,那麼,你只要能夠將球打向對方的反手底角,你的對手都會很難應對。
而其三,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在你完成了這一拍反手底角進攻之後,一般來講,你都是能夠將優勢擴大。
如此,等到下一拍,或者下下一拍的時候,你就能將優勢轉化為勝勢,繼而將勝勢轉化為真正的得分。
由此是可知,泰米爾現在選擇的進攻方式,雖然是十分常規,但它其實是一種很成熟的套路,成功率也很高。
可話說回來,任何的戰術、打法,都需要由選手來執行,而不是兩臺機器,所以說,能否成功,還得要考慮選手的實力與臨場發揮。
而在這一次進攻當中,泰米爾可也是暴『露』出來他的一個缺點。
剛剛就說過,泰米爾是身高很高,達到了1米9以上,這對於他的發球來說,當然是很有幫助,但同時,他的身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的靈活『性』。
他的步伐很大,但速率卻不高,而他的揮拍動作,相對要比其他選手,也是要稍微慢上那麼一點。
相應的,安生的步伐與速度,可就要比對方更強一些。
也因此,面對泰米爾的此次進攻,安生是得以及時追上,並且,還有那麼一點點的時間與空間,來他來控制擊球的方式。
而在當前局面比較被動的情況下,安生是選擇使用了單反手切削,以作過渡。
另外,他之所以會選擇切削球,還有一個更關鍵的原因,那就是,泰米爾並沒有選擇上網截擊。
或許他是對自己的網前技術不夠自信,又或者是認為,當然的優勢已經是足夠讓他直接得分,總之,在他完成了中場進攻之後,是選擇退回到了底線附近。
如此一來,面對安生這一記落點極深的反手切削球,泰米爾是不得不繼續往後退,直到他退至底線外兩米左右的位置,才得以找到一個比較好的擊球位。
可也因此,他的這一拍,進攻『性』是被大大的削弱。
事實上,泰米爾的比賽經驗,還是很豐富的,在他發現自己已經無法繼續進攻之後,他的回球,就轉而是更加註重防守,所以,他是選擇回了一個對角線,且儘可能的讓落點更深一些。
而其回球的效果,也基本上是達到了他的要求,雖然進攻『性』不足,但球的線路和落點,是被他控制得不錯。
但是,就在下一刻,泰米爾可就不這麼想了,因為,面對這一記防守『性』十分不錯的回球,安生居然是選擇了側身強攻。
喜歡網壇巨擘請大家收藏:()網壇巨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