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周傳基的課後,江一鋒考慮了一下,結合自己的現實情況,決定先重點學習剪輯。
“一個男人走上天橋,看到天橋上有人在乞討,他用手中的礦泉水瓶子,打了乞丐一下,然後拔腿就跑。
在逃跑過程中,他扔掉了礦泉水瓶,砸到了路人的腦袋。
這是一段90秒的影片素材。
請大家思考一下,用這90秒的素材,透過剪輯完成以下作業。
1、讓男主無緣無故的砸人行為,變得合理;
2、剪輯一段30分鐘的短片,要求有一定的故事邏輯。”
第二天來到公司後,江一鋒依舊在研究剪輯。
他按照周傳基在影片里布置的作業,嘗試把短素材剪長。
江一鋒首先想到的,便是未來B站流行的鬼畜影片。
把男人敲打乞丐的兩幀畫面擷取下來,反覆重複播放,再搭配打擊音效,形成一定的喜劇效果。
然後把礦泉水瓶砸到路人腦袋的一幀畫面擷取出來,再把這段畫面倒放,形成是路人用腦袋,把礦泉水瓶頂到天橋上,砸到了男主腦袋的畫面。
男主非常憤怒,以為是乞丐砸的,於是拿起水瓶,砸向了乞丐。
乞丐受了欺負,不敢多言,只是把礦泉水瓶扔到天橋下。
結果砸到了路人腦袋。
路人生氣,把礦泉水瓶頂到了天橋上,又砸到了男主……
由此形成了一個抽象的迴圈。
剪輯完成後,搭配各種鬼畜畫面,以及奇妙的音效,喜劇效果拉滿。
看著自己剪輯的影片成品,江一鋒深刻的理解了周傳基所說的話。
電影就是由聲畫系統形成的時空系統。
拍出好的畫面,熟知各種聲音效果,再用剪輯的手段,把聲畫按照一定的結構來排列組合,形成一個全新的時空,向觀眾傳達資訊。
電影發展了這麼多年,已經形成了很多固定的正規化。
不同的畫面色調、聲音效果,以及剪輯手法,都能夠帶給觀眾不一樣的感受。
專業的導演,應該要熟記並靈活運用這些正規化,從而拍出更好的電影。
理解了這個規律後,江一鋒就明白了。
為什麼內娛的垃圾導演越來越多。
某些高考只有兩三百分的藝術生,估計連正規化和規律都記不住。
他們拍電影,要麼只會麻木的抄襲,要麼就是憑藉感覺去拍。
根本不明白為何要這樣去拍。
反而是有理工科背景的人,知識儲備豐富,能夠遵循這些客觀規律。
雖然不一定能拍出偉大的作品,但起碼能保證下限。
瞭解這個道理後,江一鋒心裡踏實多了。
一方面他感受到了自己的進步,每天都能學到新東西,逐步的推進著自己的計劃。
另一方面他清晰的認識到,當導演真沒有那麼難。
即使沒有系統外掛,江一鋒憑藉重生的資訊優勢,以及自己的聰明才智,也可以成為一個還不錯的導演。
“小江,等會兒就要錄製節目了,你來給我當助手。
多看少問,有什麼不懂的,先記在本子上。
等節目錄制完了,我再給你解答。”
吃完午飯後,胡倩便找到了江一鋒,讓他參與節目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