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難道你們華國真的人人都會雜技?
針對以上問題,淩穗歲提出了兩點修改意見。
首先,李茉的年齡應該向上調整,她認為二十二歲是比較合理的年紀。
她的理由也很簡單,李茉雖然是隱世門派的弟子,但她也正常參與了俗世的教育體系。所以,給她一個大學畢業生的身份,更貼合多數華國人的心理預期。
如果都參加了高考,還不去上大學,前面的書不是白讀了嗎?
這個身份也關於淩穗歲要說的第二點,她認為李茉冒充母親的動機得改一改。
比起“成為人群中最耀眼的存在”,華國文化其實偏向於“悶聲發大財”、“樹大招風”。如果想給李茉製造一個出頭的理由,或許可以從實際利益的角度出發。
淩穗歲提了個參考方向,大學畢業的李茉覺得自己能擔任門派的xx職位,母親卻說她還不夠格。李茉為了證明給她看,所以做了如上決定。
李茉的性格沒有變,還是這麼魯莽,帶著不知天高地厚的自信。但換成這個理由,她的動機就強多了,觀眾或許不認可她的行為,但能理解她為什麼要這樣做。
淩穗歲提出的修改意見並不涉及電影核心劇情,不過之前在奇跡電影工作的編劇還是有些意外。
他知道淩穗歲是一個很強勢的演員,這點在《屠龍者》拍攝時就已經聲名在外,但她的直白程度還是顛覆了編劇對華國人“含蓄委婉”的印象標簽。
如果這是奇跡系列的電影,他肯定會說不能改。角色的人設既要參考漫畫,又要考慮到系列聯動,環環相扣的邏輯鏈經過多位編劇的仔細考量,不能因為演員一句話就輕易變動;
但這是迪蘭德的原創新作品,就算有做成系列的企劃,這一部也是開山之作,在各種設定上受到的桎梏就小得多,前期是相對自由的。
而且,主角是華國人,比起編劇團隊,確實是坐在對面的淩穗歲更懂真正的華國人。
所以編劇表示,會將她的建議記錄下來,之後他們還要開幾次討論會,希望能邀請到淩穗歲參加,後者欣然應允。
編劇還提到:“其實設定十八歲也不意味著放棄學業,讓李茉來美國留學也行。電影中有個虛構的機構叫戰略防禦與特殊事務處理局,局長可以給她這樣的特殊人才寫推薦信,藤校隨便挑,是不是也很有說服力?”
淩穗歲:“……如果你們對十八歲的年齡設定很執著的話,我沒意見。”
別說亞洲人的長相在歐美人眼裡普遍顯小了,哪怕在華國審美中,她的五官狀態也能駕馭得住,只是覺得沒必要而已。
淩穗歲在心中對比了兩版劇本,新版的李茉明顯更活潑,更生動,也多了一些可能會被觀眾批評的缺點,但她認為這不是壞事。
這版調整削弱了李茉身上的精英感,為她增添了接地氣的活人氣息。淩穗歲問,迪蘭德對李茉的定位是“鄰家超英”嗎?
編劇:“事實上,我們對這個點爭論不休。奇跡打造了非常成功的超英商業片宇宙,如果我們要做一個新東西,究竟是吸取成功的經驗,還是另闢蹊徑,提高這個角色的區分度,讓觀眾更容易記住她?”
“我猜你們傾向於創新。”淩穗歲說,“電影裡出現了很多華國文化的元素,比如李茉的服裝,她的武器,還有她的一些法術,這些都是奇跡電影裡沒有的。”
以及她這個華國演員——從《美人與猛獸》收獲票房年冠後,希望把淩穗歲趕出美國的聲音就沒斷過。盡量票房證明,這些看似跳的高的人終究是少數,但迪蘭德確實扛著很大的輿論壓力。
淩穗歲對此很平靜,她來好萊塢和歐美演員搶飯碗,就沒幻想過別人會客客氣氣地歡迎她。他們自己人之間對利益紛爭的事都很敏感,何況她還是華人。
不過,她對迪蘭德倒沒有什麼伯樂濾鏡,大家各取所需,平等合作罷了。
別以為迪蘭德是真心想當東方文化推廣大使,什麼能賺錢就拍什麼,是資本家的基礎操作。
“是的。”編劇說,“這將會是一次很大膽的嘗試。西方有魔法,東方有法術,我們想在heroine系列中實現二者的碰撞交融。當然,這是下一部影片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