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參加首映的觀眾數量不多,他們也普遍比較自覺,沒有發劇透相關的內容,所以關於《嫁不出去的姐姐》的具體劇情,在國內仍然披著層神秘的面紗。
大家只能透過預告和記者招待會的只言片語,拼湊出一點梗概:女主有個雙胞胎弟弟,從小走丟,然後回來了。家人催促她結婚,她相親多次沒有滿意的。
這兩件事放在一起說,很多人就腦補出了“豪門家産紛爭,女主反抗聯姻”的相關內容,但根據影評內容和角色介紹,劇情又完全不是大家想象得那樣,這就把觀眾們的好奇心勾起來了。
歲絲的心態很著急,追演員的粉絲都嘗試過胚胎式追劇,為了“接生”新作品,宣傳排面拉滿是常規待遇。但這種在國外首映的電影,大家就無能為力,只能先幹看著。
這種等待上映、還要等待頒獎的心情特別焦慮,不過只要想到黑粉更急,歲絲就覺得輕松多了。
果然,幸福都是對比出來的。
柏林電影節的時間很長,隨著參賽電影陸續放映,很多媒體都在猜測今年的獎項花落誰家。因為《嫁不出去的姐姐》現場反響不錯,這部作品拿獎的呼聲還挺高的。
至於究竟有沒有獎,是什麼獎,電影節的幾位評委正在展開激烈討論。
如果嚴思菱能聽到他們談話的內容,她肯定會松一口氣。《嫁不出去的姐姐》肯定是有獎項的,這點評委會已經達成了共識,他們正在討論的,只是該把哪個獎項發給它而已。
有評委提議最佳演員,淩穗歲對白薇這個角色的完成度相當高,她撐起了整部電影的主線,時刻引領著觀眾的所思所想,沒有人能在看完影片後,不為她的表演生出一段澎湃的思緒。
評委甚至表示,如果再有人問他,什麼是完美的表演,什麼是演員的人生角色,他肯定會推薦別人看這部電影,白薇就是教科書級別的示範。
“你說得對,但我們不是應該先討論金熊獎的歸屬嗎?”
金熊獎是柏林電影節的最高獎項,此獎項的意義即主競賽單元的最佳影片。其它的評審團大獎,或者最佳導演、演員等等的單項獎,都只能算銀熊獎。
如果讓淩穗歲來選,想要金熊獎還是最佳演員獎,她肯定毫不猶豫選擇前者。
在《嫁不出去的姐姐》之前,評委會已經有兩部金熊獎的候選影片了,這部作品加入進來,就成了三選一。
毫無疑問,評委們為各自支援的影片吵起來了。
雖然這種評獎制度産生的結果很主觀,每年都有很多觀眾喝倒彩,但評委們在討論的時候,也不是完全根據個人審美,還是有一些通用標準的。
能進入提名名單,就說明這部作品在表演、敘事、畫面、構圖、運鏡、剪輯等等方面都沒掉鏈子,而且有幾項十分出彩。
比起另外兩部候選影片,《嫁不出去的姐姐》的優勢不在導演炫技,反而在於平平淡淡才是真。它沒有試著帶觀眾體驗藝術,而是走接地氣路線,讓人覺得白薇就生活在身邊。
她可能是鄰居,是街道偶遇的路人,也可能是你自己。
從電影要表達的內容來看,這種平淡的拍攝手法和淩穗歲細致入微的演技相得益彰。有評委說這樣看不出導演的水平,被人反駁,作品不是導演的秀場,任何賣弄都要為成片效果讓步。
你可以說嚴思菱知道自己經驗不足,水平有限,所以選了可以揚長避短的題材。但我們現在討論的又不是最佳導演,你就說從整部電影的效果考慮,這樣拍是不是最好的?
而且,不炫技不代表導演水平不行。整部電影的敘事節奏非常好,分鏡設計也很合理,蒙太奇的回憶拼接恰到好處,可見嚴思菱的基本功相當紮實。
再說說內容——《嫁不出去的姐姐》反映了女性面臨“花木蘭式困境”的社會現實,展現出家庭內部愛恨交織的糾葛,這種風格的作品向來是柏林電影節的最愛。
但想要拿獎,只有這些是不夠的。作為一部文藝片,尤其是現代背景的作品,它得具有一定的先鋒性,去探索、開創不同的領域,而不是在人盡皆知的範圍裡來回打轉,那還能有什麼獨特的藝術表達?
上面的作品如果被歸類為文藝片,那純粹是商業片票房太爛,給自己找個挽尊的藉口。
那麼,在女性主義作品越來越被觀眾熟知的今天,《嫁不出去的姐姐》又有什麼樣的新內容呢。
有評委這樣說:“花木蘭式困境不算一個新課題,白薇的態度才是。通常我們提到女性與家庭,如果用苦難敘事,往往會聯想到壓迫和逃離。”
“其實把範圍擴大一點,我們會發現女性在面對很多結構性壓迫時,主流的態度都是迴避,用行動上不合作的方式來表達意見。”
“婚姻保障不了女方利益,就不結婚,生育給人體帶來損傷,就選擇丁克,聽到的男性犯罪、預謀犯罪的例子越多,就會想方設法遠離身邊的男性,希望能生活在身邊都是女性的環境。”
“你認為這種方式不好嗎?”有人插了一句。
“不,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選擇如何生活的權利,我只是在陳述這些現象。”
“我們來說白薇——面對被找回來的弟弟,以及這種家庭地位受到沖擊的局面,白薇是有做出過反擊的。從表面上看,她的行為在和弟弟攀比,在爭奪父母的關注,實際上這是一種示威和競爭。”
“她一直在展示自己的力量,無論是財富也好,社會地位也好,或者是對父母的瞭解程度,能為家人提供何種物質支援,最終都通往一個目標。她拒絕接受家庭地位邊緣化,她要做一家之主,這個家裡的所有人,包括剛回歸的弟弟和他的妻子兒女,都應該以她為中心,要圍著她打轉,這是她理想的家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