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不會只有她一個老實人吧?!
淩穗歲是電視劇單元最佳男女演員的評委,在她手上這份提名名單裡,兩個獎項的提名者各五人。
就算加到一起,年齡超過十五歲的候選者都只有三個,其中有兩個是女生。年齡最小的候選者也是女生,今年才八歲。
淩穗歲沉默了。
如果她沒記錯,她參與評獎的活動應該是“新星獎”,而不是青少年獎,甚至是兒童獎。都說成名要趁早,但這也太早了!
話說,雖然淩穗歲之前認為25歲的年齡限制有點嚴格,但她總體上是支援這個門檻的。
根據這些年的從業經驗,她對圈內人士的道德修養並不抱有太高的期望,獎項發起人裴學海對這一點的認知更深刻。
那麼,在裴學海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可能把控每屆新星獎的每個細節,運作獎項之事不可避免還是會發生的情況下,年齡限制就是很好用的一招。
二十五歲是一道年齡分界線,在內娛,絕大部分能在圈內混到一席之地,需要用獎項來幫助自己轉型,也最捨得付出成本去運作獎項的那批流量生花,基本都在二十五歲以上。
這批人就算想給自己貼金,也只能把目光放到飛天金鷹白玉蘭。而符合年齡限制,年輕一點的流量,這時候都還沒混出頭,自己沒這個能力,公司也不捨得下血本去捧——誰知道ta以後能發展成什麼樣啊。
雖然這招的覆蓋面不算百分百,但也從源頭上掐斷了一部分人運作獎項的需求,間接促進了新星獎評選工作的公平公正。
只是,裴導可能沒想到,堵了流量那頭,新星獎的候選名單就直接往低齡化的方向狂奔了。
秉承著眼見為實、公平公正的態度,淩穗歲並不急著對這份名單發表看法,而是先開啟電視,把他們的表演片段看一遍再說。
聽說白玉蘭等獎項的評委不會看作品全集,只看開頭、結尾,還有中間挑幾段。淩穗歲能理解評委沒那麼多時間,不過她這會就不用掐頭去尾了。
因為這份名單裡的演員全是配角,除兩個擔任主要角色的演員外,其他人的出場時間不超過半小時。她在裡面待了大半天,中途吃了頓服務員送上門的午餐,心裡就差不多有數了。
怎麼說呢……淩穗歲無法判斷這份提名名單是否有“走關系”的可能。如果用他們的實力給新星獎的提名標準定個基調,那這個獎項的含金量,在內娛是很靠前的。
淩穗歲不是針對誰,她是說內娛很多人。粉絲天天說“ta只是個孩子”——但真遇上小孩哥小孩姐,這些人的演技比人家差遠了。
畢竟,現在能當童星的小孩,要麼是星n代,要麼有娛樂圈相關的人脈和資源,從小就接受過相關教育。
娛樂圈對普通人的開放通道本來就在逐漸收窄,這點在童星賽道表現得更明顯。淩穗歲之前籌備《嫁不出去的姐姐》時,根本找不到非“關系戶”的合適演員。
選角當然是公平競爭,能者優先,但在很多小孩還不明白“表演”的具體含義,沒能克服對鏡頭的緊張感時,這些孩子已經能從容自然地表演各種情緒。你是導演,你會選誰?
淩穗歲心中有了投票的人選,不過她這會在思考另一個問題。
提名名單低齡化,究竟是因為十八到二十五歲這個年齡階段裡真的沒有好演員,還是他們沒戲拍,或者沒有報名渠道呢?
新星獎的舉辦目的是為了給年輕人更多機會,讓他們能夠被觀眾看到,至少淩穗歲是這樣理解的。
但現在,他們可能需要先被新星獎看到。
也許是因為出身學院派,對“傳承”二字有獨特的情懷,再加上自己一路走來也受到了很多前輩幫助,所以淩穗歲對娛樂圈的新人,還是抱有一點希望能為他們撐傘的心態。
“設定年齡限制,把很多人卡出去後,童星在報名時確實很有優勢,還是得反饋一下這個問題……”
淩穗歲在房間裡自言自語,“或者明年新增個12歲以下的最佳兒童演員獎?但這樣好像又有點鼓勵小孩當童星的意思。”
算了,這些事情就留給常任委員會頭疼吧,她只是這屆的評委,還是先把票投出去。
文藝行業的獎項通常都很主觀,每個角色的表演難度也不一致。打個比方,如果卷子上是不同的題目,就很難以分數高低去評判學生的能力水平。
淩穗歲左思右想,反複撓頭,最後把票投給了兩位表演技巧最熟練的演員。
投票dd在下午六點,根據結果決定是否需要開啟評委會議。
原來的規則是“九位評委中有三人含)反對”,就需要大家面對面坐下來重新討論,但在淩穗歲的建議下,這條規則改成了“未獲得超過半數投票”,就得開會了。
她的理由也很簡單,投票贊成和投票反對不是同一回事,“反對”這個詞本身就需要一定魄力,而處處都講人情世故的華國人,太傾向於妥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