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青木鼎。莫凡和張元和又是一番交談,二人談經論道,說的大多是修煉和一些經義的理解。
莫凡學習是勉勉強強,但是對道經佛經卻都有所涉獵,加上身為一個修真者,對天地變化,自然運轉也比張元和有更加深入的認識。
二人幾番談論,不拘經典,不限門庭派別,只憑個人的認識理解。也都各有所得,相談盛歡。
“小友語言見解,不據經文,自證自悟能有如此境界,別說是我這門中弟子,就是老道我,也有不如,佩服佩服。”
“道長過謙了。”見張元和如此誇獎,莫凡連忙說到。
“逍遙無為自在心,見性見知自在行。小友行事全憑一顆初心,是得到了自在無為的真諦。”
“道長誇獎了。”莫凡謙虛應到。
見莫凡和這張道長談天論地,講經說法,一旁的李青雅看著莫凡,不由的入了神。
結束了與張元和的一番交談,莫凡本打算告辭,但張元和卻留莫凡在山上小住一日,莫凡和李青雅二人欣然同意。
張元和隨即吩咐清明去準備了兩間客房。
“莫凡,什麼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住一法’又是什麼意思呢?我現在還糊裡糊塗的。”
聽了莫凡和張元和的對話,李青雅腦子裡暈暈乎乎的,這時連忙對莫凡問道。
見李青雅好奇,莫凡遂解釋道。
“‘法’呢,你可以理解為效法,學習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人,萬物的運轉和諧一致,而這樣的原因是因為有道的存在,什麼道呢?就是自然法則。”
莫凡看著李青雅,見她一臉認真,接著說道。
“‘不住一法’呢,是佛教用語。以前佛陀曾告誡弟子,說佛法就好比度人過河的竹筏,人已經過了河,自然應該舍棄竹筏。佛法都可舍棄,何況非法的呢。”
“明白了一點點,但是又感覺......”
莫凡見李青雅似懂非懂,接著解釋道。
“簡單的理解就是不要執著,要實事求是,什麼樣的情況就用什麼樣的方法,佛法也不是萬能的。”
李青雅沉思一下,開口道。
“就是我們書上講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對嗎?”
“回答正確!”莫凡打了一個響指,誇獎道:“看不出來,我們的校花同學還挺有悟性的嘛。”
“怎麼,難道我以前在你心中是很笨的印象嗎?”下巴微抬,李青雅驕傲的質問到。
......
小道上,莫凡與李青雅並肩漫步,二人一問一答,或探討,或說笑,或打鬧,旁若無人。
——————
二人在青城山暫住一晚後,第二日莫凡便向張元和告辭而去。
上清宮,老君閣,丈人峰,月沉湖......出了青城派,莫凡和李青雅二人在這山中,四處遊覽。
前山,後山,整整一天,莫凡和李青雅把整個青城山的美景都領略了一遍。
接下來的幾日,二人還去都江堰,瞧了瞧這千年的水利鉅作,還去市區的小吃街,把當地的各類美味小食都一網打盡。
幾天的時間,莫凡和李青雅二人朝夕相處,兩人也都越來越瞭解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