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板是一種智力遊戲,顧名思義,七巧板是由七塊板組成的。由於等積變換,所以這七這塊板可拼成許多圖形,例如:三角形、四邊形、不規則多邊形、各種人物、形象、動物等等,如果配合兩副或以上的七巧板,甚至可以做出一幅畫。
它是漢族民間流傳的智力玩具。它是由唐代的宴幾演變而來的,原為文人的一種室內遊戲,後在民間演變為拼圖板玩具。
楊奕記得,清朝一本書《冷廬雜識》說:宋黃伯思宴幾圖,以方幾七,長段相參,衍為二十五體,變為六十八名。明嚴瀓蝶幾圖,則又變通其制,以勾股之形,作三角相錯形,如蝶翅。其式三,其制六,其數十有三,其變化之式,凡一百有餘。近又有七巧圖,其式五,其數七,其變化之式多至千餘。體物肖形,隨手變幻,蓋遊戲之具,足以排悶破寂,故世俗皆喜為之。
“我們以前,學校也有孩子玩,現在的孩子,都不喜歡玩這種東西了。”陳萍說道。
十九世紀最流行的謎題之一就是七巧板。七巧板的流行大概是由於它結構簡單、操作簡便、明白易懂的緣故。你可以用七巧板隨意地拼出你自己設計的圖樣,但如果你想用七巧板拼出特定的圖案,那就會遇到真正的挑戰。
“我記得,在一個韓國節目裡面,居然有韓國佬說這是他們的傳統工藝品,真是不知所謂,韓國佬太無恥了。”一個男同學很氣憤地說道。
楊奕笑了笑,都這麼大了,還是一個憤青。
不過,韓國佬還真是什麼都敢說自己是的國家的。老實說,韓國成立才多少年?他有個屁歷史呀!就算是,也只能說是人家朝鮮的吧?
“七巧板”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發明,其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紀,到了明代基本定型。明、清兩代在民間廣泛流傳。
“我們中國的,別聽他們胡扯。”
楊奕也不知道“七巧圖”不知何時傳到國外,受到他們的歡迎與重視。
他就聽說,李約瑟說它是“東方最古老的消遣品”之一,至今英國劍橋大學的圖書館裡還珍藏著一部《七巧新譜》。美國作家埃德加·愛倫坡特竟用象牙精製了一副七巧板。法國拿破侖在流放生活中也曾用七巧板作為消遣遊戲。
唐老師自己掏錢,買了一副,這種東西很便宜,畢竟製作太簡單。他們都可以隨手做出來。以前,學校的七巧板,都是老師們自己動手弄出來的。
老校長買了一面撥浪鼓,準備拿回去給孫子玩,小孩子,都是挺喜歡這種會響的東西。
它同樣是一種古老又傳統的漢族樂器和玩具,出現於戰國時期。撥浪鼓的主體是一面小鼓,兩側綴有兩枚彈丸,鼓下有柄,轉動鼓柄彈丸甩動擊鼓發聲。
鼓身可以是木的也可以是竹的,還有泥的、硬紙的;鼓面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紙製成,其中以木身羊皮面的撥浪鼓最為典型。
很多人不知道,早期的撥浪鼓是樂器而非玩具。撥浪鼓並不是某一個地方所特有的,我國各地、各少數民族地區都出現過撥浪鼓。
“你是專家,不介紹幾句這種傳統工藝品?”周文波笑道。
楊奕輕笑:“大家不是都知道它叫撥浪鼓嗎?”
“知道一個名稱而已,但它的歷史,我們還真不知道。”
“呵呵!那就說一說,我老頭子也瞭解瞭解。”老校長也笑道。
知道楊奕玩古董的,肯定對這些傳統工藝品等十分了解。之前,已經見識了楊奕的恐怖,無論是記憶力,還是眼睛,都令人吃驚。
現在,就考一考他的知識底蘊了。
“撥浪鼓,肯定是出現在鼓之後。而鼓出現的時間,非常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撥浪鼓呢!它真正成型於戰國時期。”
“不過,戰國時期,它不叫撥浪鼓,而是叫鼗,很難寫的一個字。”
“那時候,産生的鼗作為打擊樂器,依靠搖動時雙耳自擊發聲,發聲的節奏輕重、音律高低、聲音大小都不容易控制,不能圓滿準確的完成複雜的鼓點。”
楊奕見連攤主都在認真聽,也就講下去。
“發展至宋代的撥浪鼓已經在三個領域出現,一是禮樂之用;二是商業之用;三是兒童撥浪鼓。”
歷代禮樂中都有鼗,宋代當然也不例外。商業之用則是指“貨郎鼓”,民間貨郎一般是持撥浪鼓招徠顧客的。與此同時,撥浪鼓也成為深受兒童喜愛的玩具。
“宋朝的時候,這種鼓已經發展得很有意思。我看過南宋蘇漢臣所作《五瑞圖》,裡面就有撥浪鼓,十分精彩。”
五童子或戴面具、或塗面,聚集行大儺舞,其中一人雙手各持一件撥浪鼓。右手持鼓舉至額頭左指;左手持鼓自胸前右指。兩只撥浪鼓相同,都是兩層鼓。上面的小鼓扁而圓,下面的鼓長而類似腰鼓。鼓面彩繪花紋;長鼓的鼓身銅鑲小花,精緻美觀的程度為前所未有。
“縱觀撥浪鼓的古今,自先秦時期鼗鼓誕生直到今天,撥浪鼓這種樂器與玩具的形態居然沒有什麼變化。歷代繪畫、圖案中的撥浪鼓,與今天的撥浪鼓大都大同小異。一種樂器與玩具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流傳,不改初創之型,真是難以置信。”楊奕說道。
他剛說完,後面傳來一個老人的聲音。
“後生仔!見識不凡,能將撥浪鼓瞭解得如此詳細,也是很難得。”
楊奕等人看過去,是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家,手裡把玩著兩個核桃,都被把玩得紅裡透紫。
看到這架勢,楊奕就知道,這是一個同行呀!
“老人家謬贊,小子我也是略知一二!”
“好一個略知一二!不用謙虛了,年輕人。”老人眼睛看向楊奕手裡的葫蘆絲,心裡微微驚訝!
這裡他也經常來散心,但也沒有發現還有寶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