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奕看了眼那家夥,知道他可惜什麼。
“解開這盤棋,才是關鍵,你們見過這個殘局嗎?”楊奕立即轉移話題。
呂老等人也沒有深究王軍那古怪的話,聽到楊奕的話,立即把注意力轉移到門中間的殘棋。
“我對圍棋知之甚少,老傅,你怎麼看?”呂老看了一會,搞不清楚。
傅老教授陷入沉思之中,其他人,楊奕、金不鳴他們都解開這道殘局也沒有一絲把握,王軍更是沒有碰過這種棋子。
“有點熟悉,好像是天殘卷裡面的殘局。”傅老教授努力回憶。
“天殘卷?”
傅老教授解釋,所謂的天殘卷,史書上並沒有記載。著作這卷的,是春秋時期的弈秋。
春秋時期魯國有位叫秋的人,他特別喜歡下圍棋,潛心研究,終於成為當時下棋的第一高手,人們不知道他姓什麼,而他是因下圍棋而出名的,所以人們都叫他弈秋。
關於他的記載,最早見於《孟子》。由此推測,弈秋可能是與孟子同時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由此也可以推測他大約生活在戰國初期。孟子稱弈秋為“通國之善弈者”。
後世稱某高手為“當代弈秋”者,即意味著其水平與國手相當。
而天殘卷,就是他琢磨出來的無解殘局。也就是說,在當時,弈秋自己都沒有辦法解開的殘局,自然不是一般的殘局。
王軍悄悄詢問楊奕:“圍棋好像是戰國時期發明的吧?”
他記得,《原弈》一文中以為圍棋始於戰國,是縱橫家們的創造。
圍棋是“有害詐爭偽之道”!每顆棋子代表一坐城池,棋盤代表地,棋子之間的線條代表官道,整個圍棋就是兩國爭地戰略棋局。在春秋戰國時期是縱橫家必備智力素質。
在甘肅鴛鴦池出土的原始社會末期的陶罐,不少繪有黑色、紅色甚至彩色的條紋圖案,線條均勻。縱橫交錯,格子齊整,形狀很像現在的圍棋盤,但縱橫線條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像現在是十九道。考古學家稱之為棋盤紋圖案。
“有記載的就是青春戰國時期,但傳說圍棋在上古時期堯的年代,就已經發明出來。具體的,只有歷史能證明。”楊奕說道。
呂老聽到楊奕的解釋,輕輕點頭,感覺這個年輕人,見識真的不簡單。能在那麼小的年級,掌握那麼多的知識,委實是難得。
“倒是讓小祁撿了便宜。”
他口中的小祁,自然就是指楊奕的師傅祁老。祁老的歲數,比呂老小了幾乎十個年頭,加上知識更加淵博,喊小祁也是理所當然。
楊奕等人,同樣沒搞清楚這話。
“什麼?誰撿便宜?”王軍問道。老人家這話,思維跳躍讓他們年輕人都有點跟不上呀!
呂老沒有解釋:“沒什麼,說到圍棋,我們現在只能靠老傅了。”
圍棋是漢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體現了漢民族對智慧的追求,古人常以“琴棋書畫”論及個人的才華和修養,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圍棋。
它為人們形象比喻為黑白世界的圍棋,是我國古人喜愛的娛樂競技活動,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悠久的棋戲。
由於圍棋將科學、藝術和競技三者融為一體,有發展智力,培養意志品質和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思想意識的特點,因而,幾千年來長盛不衰,逐漸地發展成了一種國際性的文化競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