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奕等人再次回禮、道謝!然後就開始行動起來。
走進佛堂,正中是一尊幾米高的佛像。可能是多年沒有上金裝,看上去鏽跡斑斑,有點難看。
也可見,寺廟的沒落,連給佛像重新整理銅的錢都沒有。
那些香火鼎盛的寺廟,每一年,都會給銅的佛像上新裝,所以大家才會看到金光閃閃的佛像。社會上,有人曾經統計,寺廟就像一個公司,非常賺錢,幾乎沒有成本。
“難怪會沒落。”王軍嘆了口氣說道。
這是一個惡心的迴圈,你的寺廟發展不起來,就麼有人來上香。沒有香客,寺廟就是等著關門大吉。
“其實,我覺得還是可以等等的。雲海山,不是說有準備建旅遊景點嗎?到時候結合旅遊,肯定能發展起來。”楊奕說道。
王軍鄙視道:“建設旅遊區,早就過時新聞了。現在,恐怕都沒有人提起。南山那邊,大片的松樹不知道什麼原因,發了瘟一樣,都枯萎了。你覺得,還適合建旅遊區嗎?”
也正是這個原因,寺廟才都逐漸搬走的吧?在和尚心目中,覺得這座山的靈氣已經殆盡,連樹木都不生長了。
他們寺廟,通常都是很挑地方的,非靈山不要,畢竟是佛住的地方,不能隨便。
這時候,外面走進來兩三個和尚,都是看上去很有力氣的。他們打聲招呼,就準備將佛像前面的一座香爐搬走。
香爐是“香道”必備的器具,也是華人民俗、宗教、祭祀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供具。歷代使用的香器包含博山爐、手爐、香鬥、臥爐、香筒等不同形制的香爐,以及燻球、香插、香盤、香盒、香夾、香鏟、香匙、香筒及香囊等配套器具,使用的質料主要包括銅、陶瓷、金銀、竹木器、琺琅及玉石等。
東漢越窯褐釉香薰,它造型生動,質樸自然,不帶託盤。這尊香薰由上下兩部分構成,可以自由開啟,上半部由三層含苞欲放的蓮花瓣圖案構成,每排蓮花有十一瓣,抽象成三角形狀,每個花瓣上刻有大小不等的花莖,十分清晰。蓋頂飾有一精美的小鳥,亭亭玉立,眺望遠方,下半部為圓柱形空心支柱。
而到了晉代,越窯青釉提爐,已同傳統的香爐十分接近,也是三足鼎立,但有一造型優雅的把手,上面還有旋紋工,做工精巧,讓人産生無限遐想。南北朝洪州窯香爐,釉色呈青黃色,為五隻足,粗壯結實,穩穩地站立託盤上,完整無缺。
只見眼前這尊香爐一個人抱那麼大,半米高,下面是三個蛤蟆做腳,撐住整個香爐,香爐的上面有兩對耳朵,周身是各種花紋。
楊奕的豎眼忽然跳動一下,馬上引起他的重視。
“幾位師傅,請稍等。”楊奕連忙喊道。
現在的人,對香爐可能沒有太大的感觸。但在古代,是文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代文人雅士把焚香與烹茶、插花、掛畫並列為四藝,成為他們重要的生活內容。我們在先人使用過的香爐中上一炷清香,想到多少先人曾虔誠地在此爐前點香祈福,給人心靈帶來慰藉,它的意義自然非同尋常了。
三個和尚停頓一下,臉帶疑惑。就是王軍、陳浩文他們也不解地看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