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店鋪的老闆應該是個票販子,馬大寬拿出自己的整版猴票,那老闆立刻就雙眼發光,雙手顫抖,用放大鏡仔細檢視了半天,鑒定此物的確是真品。
但是,老闆報出的收購價格並不高,經過一番商談,老闆給了馬大寬1萬塊錢現金。
老闆說,這猴票雖然在市面上炒得很火爆,都說特別值錢,但是畢竟發行了500萬張,市場擁有率的比重還是挺大的,他報出的這個價格,雖然不高,但是他是個商人,是需要從中賺錢和盈利的。
馬大寬覺得老闆說話很實在,反正這一整版猴票也是自己白得的,於是就收了1萬塊錢人民幣,成交了。
要說1萬塊錢在當時,也是很大的一個數目了。
一轉眼,很快就到了週末,老顧跟馬大寬約好,週五下午,二人一起去了火車站。
在火車站裡,跟李槐樹碰了頭。
車裡的乘客還真不多,很多空位置,他們並沒按號碼就坐,隨便找了個人少的靠窗通風的座位,坐下來後,就隨便地聊起天來。
李槐樹說,他在年輕的時候,真的在京城裡,見識過正宗的鬼市。
八九十年代,比如京城著名的潘家園舊物市場,早期的雛形都來自於鬼市。
那時候路燈少,從淩晨開始,四下無燈,垃圾遍地,來潘家園淘寶的黑壓壓的人群少說都有一兩千人,到處都是晃動的手電筒光柱。
鬼市裡的交易火爆熱烈,卻無聲,圈外人在百米外不會感到這裡是神奇的鬼市。
因為天黑,影影綽綽站著或蹲著好些人,也有人在腳前擺一盞馬燈,但燈撚都調得小小的,所以,很像是走夜路過墳圈子裡看見的“鬼火”。
鬼市因此而得名,但是,馬大寬認為,為什麼叫鬼市,並不是完全因為這些表面的現象。
叫“鬼市”是因為有“鬼”。
當然,鬼並不是真鬼,鬼的意思是什麼?
就是指出手的都是來路不明的物件兒,行內人將那些急於出手的物件兒稱為“鬼貨”。
因為都有著不可言說的秘密,見不得光,大多隻能賤價出售。
90年代初那時候,貨品價格從一兩塊到一兩萬,所以淘寶的人就很有機會和希望,不過,雖然有希望,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想淘到真物件兒想要撿漏的人,得是行家,憑的是知識,靠的是眼力。
因此,鬼市,對於一個外行來講,是個神秘的存在,而對於那些喜歡淘“寶貝”的人來說,卻是購物天堂。
李槐樹見老顧和馬大寬聽得認真,他高興了,開啟了話匣子,從包裡拿出了好幾個大大小小的手電筒。
李槐樹接著說,逛鬼市,最重要的工具就是手電筒,不管攤主的燈多明亮,但手電筒自己還是要帶的,除了照貨物,還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證明你不是外行和棒槌。
然後,李槐樹又說,逛鬼市也有很多規矩,比如你看上一件東西,這時候這東西別人正在看,你不能問價,也不能搶過來看,必須得等人家放下後,確定不要了你才能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