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尋軍趕往越嶲郡途中,先後收到了幾封信。
這些信有急有緩,事兒有重要的也有一般的。
比如最不急的就是來自吳國的一封信。吳大帝孫休覺得應該鞏固一下兩家的聯盟,在孫家找一個年齡適合的女孩兒嫁給劉尋,來一次聯姻。
當然,這個時候孫休還不知道南中造反的事兒。羅憲傳出的劉尋離開巴東郡的原因是回到建寧郡了。同時也封鎖了訊息。不過時間長了就封鎖不住了,要是劉尋不能儘快平叛,估計孫家的女孩兒就不一定嫁給他了。
最急的就是姜維那兒來的信。說是鍾會已經離開原蜀漢京都城,帶兵去漢中了。現在正是北伐的好時機。收復失地、重建大漢,機不可失呀!
劉尋也知道機不可失,可眼下南中的叛亂還沒平定呢!老天爺似乎喜歡跟創業的人開玩笑,所有的王朝建立都他媽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有很多難以解決的麻煩橫亙眼前。比如眼下北伐收復失地跟南征平叛就攤到一塊兒了!
劉尋現在甚是想念大虎去南蠻搬的救兵,也不知道情況怎麼樣了。要是救兵足夠給力,還來得及北伐。要是救兵來不到,只怕北伐就只能錯過了!
還有其他一些信,火蛟營在曹魏找的曹魏忠臣啊,夏侯霸的選擇啊,建寧郡招賢館的事兒啊等等。算啦算啦,就當是創業艱難百戰多吧!劉尋只得一邊行軍,一邊儘可能地回覆,處理一些。
到了越嶲郡,劉尋發現,吳濟無愧於他的信任,居然已經把局面收拾的差不多了!
當初剛發生叛亂的時候,爨家加孟家佔了極大上風。
雙方穩住腳跟後,吳濟很快發現,對方大軍有兩個缺點:一是剛剛造反,每座城池的形勢都不穩定,都需要一定量的駐軍。這就造成了敵人兵力的分散。如果我軍集中力量攻打某一座城池,就會變得很容易。
二是敵人的戰略縱深太少了。簡而言之,就是敵人的地盤太小了。
這個戰略縱深有什麼用呢?簡單說就是,戰略縱深小的話,別人想打你哪座城池,就打你哪座城市,不需要一座座城池挨著打。可以繞過前邊的城池,打自己想打的地方!
為什麼呢?因為在戰時,城池是一塊地區錢糧和兵馬的集中地。如果戰略縱深夠大,而敵人繞過前邊的許多城池輕兵冒進。那被繞過的城池完全可以派出軍隊在路口、關卡處鋪設出層層防禦網,把敵人困死在自己的地盤上!
敵人在自己的地盤上,四面八方都是自己的防禦網。而敵人沒有錢糧武器的補寄、沒有援軍,一支孤軍很快就會完蛋!
但是戰略縱深小,一共就那麼五六座城池,跟五角星的五個角一樣分佈。敵人可以繞過任何一個城池,去打自己想打的。除非敵人傻乎乎的蹲在最中間不走了,否則怎麼弄防禦網困死敵人呢?
偏偏爨家軍認為自己優勢很大,還作死地派出五千大軍去支援雲南郡董家。這樣缺點就更加明顯了。
當然爨家也有自己的想法:儘快滅了馬秉,一統雲南郡。然後由雲南郡出兵,兩面夾擊吳濟軍,吳濟軍就完蛋了!這個想法其實也挺靠譜的。關鍵就看是吳濟先滅了越嶲郡叛軍,還是爨家、董家聯軍先統一了雲南郡。
坦白地說,如果不是大虎的南蠻援兵,爨家和董家先一統雲南郡的可能性更大!
言歸正傳,吳濟發現敵軍的兩個缺點後,就對敵軍展開了打擊。最先集中兵力攻打的是孟家掌控的定菲縣。這是有講究的:孟家勢力本來就弱,攻擊他家比較容易。爨家即使有援軍,不是自己家的城池,也不會盡全力。
定菲縣駐軍一千五。這個駐軍算很多的了,畢竟孟家一共也就兩千部曲。五百人駐守老巢鹽邊縣,不過最近好像又徵召了五百民夫。
吳濟很有魄力,發兵一萬去攻打定菲縣!屬於自己的兩座邊境縣城還剩下三千大軍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