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後。
頭門溝琉璃渠村。
在一座空間蠻大的清代民居院落裡,袁家班的成員正給設定好的梅花立樁和單杆高樁,作最後的承重及牢固程度測試。
這裡是《微笑》的拍攝現場。
整個劇組上上下下,各司其職,都在忙碌,做拍攝前準備。
徐啟華一如既往,只管守著監視器,坐在導演椅上,抽煙,喝茶。
說實在話,他真不想來拍攝現場,想睡個覺吧,眾目睽睽,十眾人下,又有點不好意思,在此枯坐吧,又無聊得很。
但他寫的那份分鏡頭劇本,每個鏡頭的文字描述,只有簡單的幾句話,或者幹脆只有幾個字,給萬傳原看,萬傳原表示太深奧了,看得半懂半不懂!
第一場,晝,祠或院。鏡1,大特寫老人與行獅鼓;鏡2,小女孩上單杆,俯小旋降,轉正小跟升,至全搖,小女孩倒行下杆,側小跟降;鏡3,小搖側固,爺孫倆說話;鏡4,雙人獅上梅花樁,特獅眼眨,拉全搖,再拉大全搖。
萬傳原指著紙面上的文字,對徐啟華說道:“我知道大特寫是怎麼回事,但老人與鼓有很多部位,究竟給哪個細節部位大特寫?還有這個小,我也知道它代表景距景別,小遠景還是小全景?第三鏡,爺孫倆說話?說什麼?!”
萬傳原想哭的心都有了,你千裡迢迢的把我召到京城來,說好了讓我做這部影片的執行導演,結果給我這麼一份東西,成心的吧?
好吧,趕稿趕出來的東西,哪有時間精雕細琢寫得很詳細很規範?沒配有完整的劇本,這份分鏡頭劇本,只有徐啟華自己看得懂,再不想來也不得不來。
因為這分鏡頭劇本別人看不懂,徐啟華剛才還跟攝影組解釋如何運鏡輔軌浪費了大量的口水,說得口幹咽燥,累得不輕。
好在這一場景裡,有兩大鏡都是耍獅動作戲,這些動作戲,完全由袁禾平袁家班等人設計掌控,連說戲的程式都省了。
好吧,接下來的日子裡若想輕松點,就得把這該死的分鏡頭劇本翻譯正常過來。趁著現在還有時間,先從翻譯第一場開始。
第一場,日外景,環境:宗族祠堂或者農家院子。
第一鏡,特寫,小女孩的爺爺親自掌棍敲鼓。鼓聲節奏為南獅行獅鼓之打鼓邊。得個得得得,得個得得得,咚得得,咚得得,咚得切得,咚得得得。大特寫,左右鼓棍相擊,鼓棍敲打鼓邊。
第二鏡,小女孩舞獅攀爬八米高樁。俯視小遠景,旋轉降拍,轉正平視小全景跟升拍攝,至全景搖鏡頭。小女孩頭朝下行走下高樁,側視小全景跟降拍攝。
第三鏡。小全景搖鏡頭,轉側視固定鏡頭。爺爺對孫女說話,教導舞獅動作技術要領。
第四鏡,雙人舞獅上梅花樁。獅頭眨眼特寫。行獅時,跟拉到全景後搖鏡頭。獅子在樁上舞動時,跟拉到大全景後搖鏡頭。
翻譯好後,馬上給了萬傳原一份。
劇中飾演小女孩的演員來自國家體操隊預備隊,目前在體操運動管理中心受訓。她名叫陳婭茹,小臉圓圓,帶著嬰兒肥,她喜歡笑,笑起來時,眼睛彎成月牙狀,甚是可愛!
上次在管理中心拍《國歌嘹亮》時,徐啟華曾見過她,對她有很深的印象。
這個小姑娘,性格活潑,不怕生,古憐精怪的,非常調皮。
在管理中心訓練館拍戲時,有一天準備拍攝前,陳婭茹竟敢趁攝影師不注意,扛起放在一邊的價值五六十萬的攝影機,給她的小夥伴們錄影。
當時,攝影師馬榮,和陳婭茹的主管教練,兩個人的臉都綠了。
特別是陳婭茹的教練,氣急敗壞,追著劉婭茹跑,要揍她。
陳婭茹今年十五歲,身高不到一米五,看她稚嫩的小臉,聽她奶聲奶氣地說話,說她十二三歲,別人絕不會懷疑。
她是高低槓高手,小小年紀,就是去年全錦賽的銅牌獲得者,今年更猛,獲得了銀牌。
看她的發展勢頭,進成年組後,如有代表國家出戰的機會,非常有希望獲得世界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