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忍不住,徐啟華抽出一根煙,點上,深吸一口,說道:“頭盔。都尉將軍們用鳳翅盔,上面可以有各種紋飾。校尉及以下軍官就用這圖紙裡配烏錘甲的這種盔。
騎兵用兜鍪,就是頭盔加頓項的那種。什麼是頓項?就是頭盔下面的護頸,向上翻卷曲折。其他步兵弩兵輜重兵水兵統統都用護耳盔。”
深怕他們聽不懂,理解錯誤,幹脆,徐啟華畫了兜鍪和護耳盔的簡單示意圖,並舉起示眾。
拍拍圖紙,徐啟華說道:“我還要加兩款這些圖紙裡面沒有的裝備,一款水壺,竹製品,像紙制的茶罐。”
徐啟華刷刷幾筆畫了個圓柱體,接著畫了分離圖,筒身,竹蓋。然後舉起來示眾。
美術組主管劉大偉以更快的速度畫出更美觀的分離圖,他還順便在壺身上部加上帶扣。看來他完全理解徐啟華的意圖。
“正如劉主管所畫,這個竹製水壺就扣在後腰帶上。制式裝備,人手一個。”
“最後一款裝備,被袋。何謂被袋,就是揹包,背在背上的皮包。杜佑《通典》上曾記載的李靖兵法上提到過的。”
一定要給唐軍士兵設計一款揹包,決心毀一毀別人的三觀。
“呵呵。”徐啟華接著說道:“李靖的兵法上說,他計程車兵每個人都有一個被袋,裡面裝載有士兵的私人物品,什麼火石啊磨刀石啊,錢帀銀兩,幹糧食鹽衣服,各類藥品,什麼三黃丸,痢疾藥,水解散,金創藥各五貼。
這個包包內還必須放有一頁文書,上面註明私人所帶物品名稱數量,還要寫明自己所屬哪個折沖府哪個營,以及本人姓名年紀籍貫。上官還每五天檢查一下這個包包,裡面多出的東西算你偷來的,輕的,比如在路上撿到同袍的物品不歸還不上交,罰打幾十棍幾十鞭,重的,去百姓家順幾錠金餅,砍頭!”
“來來!”徐啟華拍拍手,有點興奮地說道,“這個被袋制式配置在唐軍士兵身上,不知要掉碎多少副眼鏡,真是顛覆世人想象啊!大家都開動腦筋想想,集思廣益,想想這個被袋是什麼形狀好呢?大小如何?以什麼方式背在背上好呢?”
眾人議論紛紛,瞬間會議室裡響起了連綿不斷的嚶嚶嗡嗡的聲音,聲音由小到大,漸漸變為嘈雜,甚至有些人因為別人不認同他們的理念,而大有爭吵的勢頭。
見勢不妙,徐啟華大喊:“靜一靜!大家靜一靜!”他還還把桌子拍得山響。
不能有序地討論,是造成矛盾的兇手。
吸取教訓,徐啟華於是讓他們一個一個來發表看法。
首先,徐啟華示意由歷史教授陶達城發表見解。
陶教授搖頭說道:“說實在話,我還真沒留意到關於被袋在唐軍裡應用的這個史料,談不上有什麼見解。想法倒有一點,我們的先人啊,特別祟尚天圓地方,看看銅錢就知道了,所以,這個被袋無外乎就兩種形狀,圓柱形,方體形。”
“要我說啊,這個揹包得是三角形的。這個什麼天圓地方,那是文人的想法。要知道,大唐是我國各個朝代裡,對外戰爭是最多最頻繁的。那時軍人祟尚的也是進攻進攻不斷進攻。看看鋒矢形戰陣就知道了。
所以,背個三角形揹包,符合軍人的鋒銳進攻理念。再說了,在大銀幕上看到成千上萬的古代戰士背個三角形揹包,不覺得很潮很帥很吸睛拉風嗎!歸根結底,電影,要的就是視覺效果!”有人發表自己的想法。
“你覺得一個三角形狀的揹包,能裝多少東西呢?兩件衣服都塞不下!地球人都知道,唐代建築講究的是氣勢宏偉,唐人娶個老婆也要求肥大豐腴。
如果唐軍士兵知道你要弄這麼個小裡小氣的三角揹包給他,非得從墳墓裡跳出來掐死你不可。要我說,這揹包得是那種一拉繩子口就收攏的大揹包,要大,能多裝東西。”這話是跟三角形過不去的人所說。
“還是用方體形的吧,我們的祖先不管做人處事,講究的是方方正正。”
“我覺得用圓柱形好,容易收口。方體形的話,這口怎麼收攏?加個蓋的話,那就是皮篋皮箱了,不能稱之為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