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盟與帝國之間的談判內容,涵蓋範圍非常大,細節很多很複雜。
但最主要的幾個,都定下來了。
其一,就是代管協議透過了。
帝國最終還是忍受不住那每年6400億收入的誘惑。
無可奈何之後,他們跟聯盟之間的爭端,就是在具體的金額上了。
拿出來的說法是東方宙域不只有1.7萬億的稅額,要求各星區政府要重新查各個行星的稅務資料。
這個點還挺難拒絕的。東方宙域又沒進聯盟,不是定額稅收,查稅本來也是帝國的權力。
但同樣的,聯盟也可以從政治慣例之中,找到一些對於自己有利的部分。各個行星的帝國稅發展度清查,是在星區政府手裡的,是屬於地方政府權力的一部分。下令查,你帝國中央當然有權,但是執行權在我這裡,查完了還會是一樣的數字。
這裡就是爭奪點,最終達成的協議是,帝國會派遣稅官,進入到各個星區,監督查稅的過程。但事實上,每個星區進幾十號人,在東方宙域的地盤上,啥也查不出來。東方宙域也也要多給一點面子,最終的數字,會比1.6萬億多一些,達到1.8萬億,這意味著聯盟代收的稅款,要達到7200億每年。
崔茹政府被認可了,但是尹巴西姆的名譽也保住了。聯合調查組認定,他的死是一場意外的悲劇。他的屍體會被送回神聖泰拉,一場盛大的葬禮正在等著他。
至於黎光之劍,本來帝國也想保留他們的名譽,但是這裡被聯盟強勢反對了。最終,缺乏後臺支撐的這個戰團,就這麼成了個以叛逆之名被抹除的戰團。
這當然給聯盟在星際戰士各大戰團的輿論場上,製造了一些惡名,尤其是在無限戰團的諸多子團內部。聯盟辦事也太霸道了,太兇殘了,黎光之劍有辦的不對之處,但是罪不至死嘛,你驅逐了他們都行,可是直接搞斷子絕孫的團滅,還要徹底摧毀他們的身後名,就有點太狠了。
但與此同時,這也更進一步建立了聯盟的威名——兇名也算是威名的一種吧。
現在,甭管是誰,在聯盟的勢力輻射範圍內,想跟聯盟叫板,都要想一想黎光之劍的下場。
這件事,不止證明了聯盟強大。這一點,不用滅亡黎光之劍,大家也都是知道的,充其量也就就是不那麼直觀而已。
但經過此事後,聯盟的強大不僅直觀,而且具有直接的威脅:聯盟是真敢下手,真不怕壞影響,真往死裡整的。
這與空有力量,卻總是投鼠忌器不敢亂用的樣子,可截然不同。
到此為止,東方宙域的事情,就算是解決完了。
聯盟終於獲得了心心念唸的東方宙域。
而且是以最想要的方式。
真要說把整個東方宙域都給納入到聯盟的體內,那反而可能還有點不美。
聯盟現在的體量已經很大了。總計14個星域,幾乎都快要比得上兩個宙域加起來的程度——有些小的宙域,下轄也就六七個星域,甚至加起來連三千個世界都不到。
到這個程度,聯盟當然也會感受到政權體量巨大之後的壓力。
有顧航開掛,可以確保相當一部分關鍵的、核心崗位的人物,有理想、廉潔、高效;除此之外,也不能忽略系統面板裡的表露的資訊,那些無需驗證、直接可用、不用擔心被騙的資料,本身就是一項不需要消耗恩賜點數的超強外掛。
但儘管如此,體量過大之後,聯盟的政府層級還是不可避免的變多,從中央到地方的掌控力,還是會大幅度下降。
要是再把東方宙域剩餘的星域,全都給包進來的話,那規模體量帶來的統治壓力,就會更大,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而且,到現在聯盟的體量其實已經夠用了。以十四個星域為核心區,好好發展就是了。聯盟用了十五年的時間,好不容易把吞下來的蛛網宙域給帶上正軌,只能說將他們給拉上了發展的快車道,要想完全吃到發展的成果,還得再給時間發育發育呢,現在最多算是初嘗果味,後面還得繼續加大各種建設投資。
再把東方宙域給吃進來,哪怕他們的底子肯定比當初聯盟接收蛛網宙域的時候好一些,但是要給他們相當於本土待遇的話,那成本還是很高昂的,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聯盟還要擔負蛛網宙域的發展建設的情況下,其實沒有足夠的力量,按照本土模式,再重點發展東方宙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