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直接帶小玲去了一間有巨大空間的工作場所,這裡看起來很像個畫家的私人展館。後來才知道,原來這裡的確就是個古籍修復出身卻身為專職畫家的老先生提供的場地。一夜之間找到五十個人,在小玲眼裡簡直不可思議,像這類專業的學生每年才能出幾人?更別說堅持下來稱為專家的那些了,還要一夜之間聯絡到,並且保證他們能按時出現在指定的地點。
然而這些不可思議都辦到了。
小玲帶著畫本來時,專家們已經把桌椅,需要用的一切準備妥當。王敏說,這也算是機緣巧合,原本迅速找到這麼多古籍保護專業的專家不是個簡單的事,可她的同事查到,2007年時國務院啟動了一項古籍保護計劃。所以他們就聯絡了這個計劃的專案管理員,直接就拿到了目前在京的古籍保護專家的名單,連夜打擾了人家,確定今日會到場的就是這五十位。
這五十位專家並不知道事件背後的具體情況,只知道有一本書,要趕著處理成為可以展示用的真空畫框。
古籍最怕的就是潮黴,酸腐,蟲蛀。潮黴汙染畫面,酸腐使得紙張發黃變脆,蟲蛀更是毀滅性的破壞。
所以解決古籍的問題根本上就是要防止潮溼發黴,阻斷酸源,滅掉紙中的蟲卵。
過程往往伴隨多次浸溼頁面,所以一般人是不敢輕易接手的,一旦有疏忽就可能會將古物破壞到萬劫不復。
到時候就算想補救也沒辦法補救。
小玲把書貢獻出來,幾名最資深的老專家就開始輕輕觸碰紙張,用儀器測試紙面的ph值。很快,老專家組就商議出了保護方案,他們覺得應該先把這古籍的裝訂線拆除,之後將每一張紙頁進行傳統保護。老專家說,實際上這本古籍畫本如果拆開來,將上面連續的畫面對接起來就能形成一幅幅的畫面,古籍修復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內容的完整,並不一定拘泥形式,倒不如直接將一張張的畫面接對起來裝裱成一幅完整的畫卷,最後放進相框後進行真空環境處理。
因為在真空之下,防潮問題就會徹底解決了。
在鏡框之外看古籍裡的內容,又安全又一目瞭然。
這個方案很好,小玲想起樣式雷家一些設計圖的保護方法,跟專家說的異曲同工。
這些專家們根本不需要指揮,由於早就各自熟悉,又很瞭解各自最擅長的那部分工作,幾乎是自動分組開始幹活。一道道工序在他們手中非常輕盈嫻熟,小玲看過人家的工作,才知道她的技術那根本只叫做湊合。
本來,她這個半把刀還準備拉著顧蘭蘭那個半把刀一起做,幸好她沒機會那麼幹了。
“這本圖冊可不簡單啊。”一個老爺子嘖嘖的說:“這幅圖上畫的可不是真正的老北京麼?”
“您認識這圖裡的畫?”
“我見過一些差不多的,你這圖上的山形湖泊分佈,還有這裡的宮殿建築群,這裡的護城河。其實這些護城河,是早在金朝跟元朝時期就開始陸續挖掘的,只不過到了明代之後,已經成熟起來還形成了系統。明人只是在基礎上進行的改造跟擴挖。”
“原來這些護城河這麼悠久了。”
“是啊,你看這一定是嘉靖之前的北京。”
“為什麼?”
專家笑著說:“喏,你看這些護城河啊,還沒有形成‘品’字形,但是如果是嘉靖之後的圖,這些河道在這畫中的樣子一定是品無疑了。”
原來其中有如此多的門道。
仔細想想,北京作為古都也並非只有明清兩代,實際上在北京就是曾經的金中都,跟後來的元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