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遠侯夫人徐氏,並不是京城徐家的人,更加不是開國中山王徐達的後人。威遠侯是正德皇帝朱厚照的表親,所以在正德皇帝朱厚照過世後,一直過著尷尬的生活。威遠侯起初並不叫威遠侯,而是叫承恩侯,因為第一代承恩侯是正德皇帝朱厚照的外公。因為女兒當上了皇後,這個皇帝老丈人才成為了一個侯爺的。可是自從正德皇帝朱厚照當上皇帝後,覺得外公這個侯爺的名字不好聽,硬是改成了威遠侯。承恩侯覺得這個名字不好,但是又不敢反對外孫的意思,只好接受了。後來事實證明這個名字真的不好,承恩侯改名為威遠侯後短短三年死了兩任侯爺,最後由正德皇帝朱厚照的表弟繼承了威遠侯的爵位。正德皇帝朱厚照死後,這個才十五歲的威遠侯成為了所有人的目標,有人說他沒有資格當侯爺,有人說他們家沒有資格當威遠侯,更有人說他們家是大明的罪人,不應該享有親貴待遇。雖然最後嘉靖皇帝放過了威遠侯一家人,但是威遠侯已經成為了京城親貴中的一個另類。
如今的威遠侯更是一個文武都不行的廢物,他的廢物名號京城幾乎家喻戶曉。那是十六年前,嘉靖皇帝死了,京城勳貴後人都要去守孝。當時已經十三歲的威遠侯世子,在嘉靖皇帝靈堂鬧了一個笑話。什麼叫守孝?就是指後人為先人守靈,守靈期間不但要輪番叩拜而且需要禁食。因為嘉靖皇帝後人不多,所以京城勳貴後人來給嘉靖皇帝守孝。因為不是真正的親人,所以守孝的時候規矩並不是十分嚴格。雖然名義上不得吃任何東西,但是私下這些親貴都攜帶了點心。威遠侯世子的母親也私下給兒子準備了一些點心,反複叮囑兒子餓的時候私下吃幾口。沒想到這個二愣子世子因為叩拜的時候動作過大,掉了一部分點心不說,而且幾口就把點心吃光了。在剩下來的日子裡他只好看著其他的人偷吃點心,一時忍不住哭了起來。當時隆慶皇帝剛好過來,以為這個親貴對父親很忠心,想上來表揚幾句的。沒想到世子的回答讓隆慶皇帝差點氣暈過去,從此大家都知道威遠侯出了一個這麼樣世子。
這個世子的洋相不止這一件,十年前隆慶皇帝死了,已經是威遠侯的他依然要去守孝。這一次他自作聰明地帶了不少的點心幹糧,以為這一次不用擔心餓肚子了。沒想到因為帶得太多了,不但行動不便而且放不久。要知道嘉靖皇帝死的時候是冬天,在厚衣服裡面放一些食物不但容易而且不容易壞。可是隆慶皇帝死的時候是初夏,不但天氣熱了不容易藏而且食物容易壞。威遠侯只好求大家幫著吃,不然食物會變質發臭的。沒想到這麼做就等於在鼓動大家對隆慶皇帝不敬,剛剛喪夫的李太後得知後十分生氣,差一點下令鎖拿了威遠侯。從此威遠侯成為了李太後不待見的一戶人家,李太後甚至於下過不讓威遠侯家人進宮的決定。
徐氏是威遠侯出了洋相後才進門的,徐氏本來不知道丈夫的事情的。進門後下人們支支吾吾說了出來,這才讓徐氏明白了威遠侯為什麼找不到門當戶對的妻子的真相。徐氏家境雖然不錯但是絕對比不上京城的大戶大小姐,威遠侯是親貴人家,照理不會看得上徐氏的。可是威遠侯幾乎是用飛快的速度定親迎親的,徐氏還以為威遠侯快不行了,用她來沖喜的。現在看來徐氏嫁給了一個和重病不起差不多的人,一個京城親貴口中的廢物。徐氏並沒有因此看不起丈夫,她一邊訓練丈夫盡量不出醜,一邊告誡家裡人做事低調。在徐氏膽小怕事和刻意低調下,威遠侯府漸漸恢複了一些聲譽,至少不會被人經常拿來說事。
徐氏之所以會被皇家重視,那是前年小年夜的一件事情。按照朝廷的規矩,到了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夜,朝廷就要封印,等到了正月十五才會開印正式上班。臘月二十三既是小年夜也是官員放假的日子,所以皇帝代表皇室邀請文武百官和京城親貴一起過年。小年夜請百官,年三十皇室團聚,成為了皇家的一個規矩。沒想到這一年的小年夜出事了,要是沒有徐氏的話,事情就會鬧大。原因是因為權力過於集中分散導致的。以前的小年夜都是由張居正這個內閣首輔準備,報請李太後這個實際拍板人後,這才辦成宴席的。可是這一年小皇帝已經開始向張居正發起攻擊,故意不讓張居正準備宴席。張居正反正事情太忙,索性對於這次宴席不加關注。小皇帝又沒有指定有誰來主持準備,還以為這種事情王皇後這個女主人會安排。王皇後和小皇帝關系不好,而且手裡沒有實權所以不好準備。李太後沒有得到張居正的彙報,以為張居正已經私下辦好了,所以沒有插手過問。直到臘月二十三當天,文武百官和親貴們準備來參加宴會了,大家這才知道事情大條了。文武百官和親貴們不光自己來,而且帶著家人來的,一旦出了問題就是小皇帝皇家的大麻煩了。
小皇帝得知事情後一邊叫來張居正詢問,一邊不留情面地訓斥王皇後。王皇後一時之間受不了,索性和小皇帝吵了起來。等到張居正和李太後趕到的時候,小皇帝和王皇後差點動全武行了。李太後和張居正對於小皇帝和王皇後十分失望,出了事情不解決反而相互推諉,真的沒有了皇帝皇後的樣子。可是問題是越來越多的文武百官和親貴來了,宴席問題一點也沒有準備,真的要讓大家看朝廷和皇家出醜嗎?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不起眼的婦女出現了。這個婦女就是徐氏,威遠侯夫人徐氏。徐氏平時做事低調,就怕宴席遲到,所以幾乎是第一個來到宮裡的。得知宴席出問題後,這個平時低調的徐氏決定幫一幫小皇帝。徐氏一邊叫人把家裡準備過年的東西全部從皇宮後門搬進來,一邊開始向小皇帝等人彙報。
宴席其實並不難,只不過要準備的東西太多,而且因為與會人員複雜,忌諱的事情也太多。徐氏作為一個威遠侯夫人,家裡的客人和下人也一樣情況複雜。徐氏想起家裡準備的食物,可以暫時拿來先給小皇帝用,這樣就可以解決食物原料問題。至於桌椅板凳的問題,相信宮中一定有,只需要拿出來簡單清理一下就可以用了。禦膳房是天下最大的廚房,做食物也好,裝盤也好,應該都沒有問題。只需要有一個有經驗的人主持,應該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聽了徐氏的解釋後,小皇帝和李太後鬆了一口氣。小皇帝和李太後商量後決定,這次的宴席由王皇後主持,威遠侯夫人徐氏從旁協助。其實王皇後只是一個名頭,真正主持大局的人就是這個威遠侯夫人徐氏了。李太後也說了,這樣徐氏能夠為小皇帝和朝廷解決這次危及的話,皇家和朝廷不會虧待威遠侯和徐氏的。
徐氏一邊指揮大家佈置,一邊催人去家裡拿原材料。這一邊徐氏親自和禦廚們商量菜譜,希望盡快確定好選單,做好做菜的準備。王皇後在一邊學習,同時也發現這個年紀不大的威遠侯夫人徐氏能力不錯。王皇後在宮裡不受待見,沒有年紀相仿的朋友,王皇後決定事後好好和徐氏接觸,希望能夠和徐氏成為朋友。
威遠侯的食物終於運了進來,但是數量上遠遠不夠這麼多人食用。這些東西在威遠侯府是絕對用不光的,可是面對全京城的官員和親貴來說是絕對不夠的。徐氏也知道這時候去準備食物已經來不及了,索性來了一個大轉變。徐氏一邊請示王皇後,一邊安排廚子們按照她的意思做菜。王皇後得知事情真相後,也只好答應徐氏的方案,大著膽子安排去了。
按照以前的規矩,文武百官和親貴們帶著自己的家人,一家人一張桌子坐下吃飯。王皇後卻以男女不同席為理由,在正殿主會場旁邊偏殿另外開席。小皇帝和張居正等人在正殿用餐,王皇後和李太後等人帶著夫人們在偏殿用餐。雖然名義上是菜色一樣的,其實偏殿的菜餚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不如正殿。正殿的宴席上雞鴨是整隻的,偏殿的雞鴨是切片的的。正殿的宴席上有魚湯和時令水果的,偏殿多了一些點心和茶點,沒有了水果和魚湯。正殿是大魚大肉,偏殿是小炒和切片為主。
第二十三部《最後一擊》完,但是故事沒有結束,要想知道以後的故事,請看下一部《深藏功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