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中憶德祖師來不及休息,就聽說母親因為自己的事情病倒了。憶德祖師趕到了母親的房間,終於趕上了母親最後一面。憶德祖師沒有辦完父親的喪事又要為母親辦喪事,這種打擊對於一輩子衣食無憂的憶德祖師來說真的很難以接受。就在這個時候薛家小姐又出事了,她為了替丈夫主持大局辦喪事,不小心滑倒了。雙身子的她馬上被確定為早産,接生婆趕到的時候她不但大出血而且氣息十分微弱了。最後大人和孩子一個也沒有保住,英國公家裡又多了兩個死人。憶德祖師當場就昏了過去,這種打擊誰受得了啊。
憶德祖師醒過來後,硬挺著身子辦完父親、母親、妻子、三個孩子的喪事。這才發現自己好久沒有看見唯一活著的女兒了,這麼一找才知道女兒也已經病危了。女兒年紀太小不能自己照顧自己,病倒了下人們不敢告訴心情不好的憶德祖師,這麼一拖就把孩子耽誤了。等到憶德祖師記起這個女兒的時候,女兒已經救不活了。憶德祖師抱著這個自己唯一的孩子,真的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英國公府裡的人都知道憶德祖師心情特別的不好,沒有人敢管也沒有真心關心憶德祖師。最後有人請來已經退休的憶德祖師的奶媽莫嬤嬤,莫嬤嬤這才勸說得住憶德祖師沒有再繼續虐待自己下去。可是憶德祖師已經把自己折磨的骨瘦如柴,一點當年的靈氣也沒有了。莫嬤嬤知道憶德祖師留在府裡只會想起父母和妻兒,一想起這些親人就會更加傷心,所以勸憶德祖師去走走。勳貴不像宗室不準離開自己的地盤,所以勳貴經常結伴遊山玩水。憶德祖師父母在世的時候不允許兒子外出,第一是因為擔心憶德祖師的安全,第二是因為怕憶德祖師被其他人帶壞,其實憶德祖師從小很羨慕其他人可以任意地遊山玩水。
憶德祖師在莫嬤嬤的規勸下有了去外面走走的想法,下人們馬虎桑準備行裝。大戶人家出行不簡單,特別是憶德祖師已經是現任的英國公了,安全和保衛工作十分重要。憶德祖師先上了廬山,再去了泰山,然後南下黃山、雁蕩山,最後來到了武夷山。在武夷山憶德祖師第一次嘗到了正宗的大紅袍,馬上喜歡上了這種回味甘甜的紅茶。憶德祖師不想馬上回家索性留在武夷山,一邊品茶一邊遊覽武夷山的風光。
在這裡憶德祖師遇上了一個影響他一生的人,這個不知名的修士的一段話和一本書徹底改變了憶德祖師的後半生。修士又叫隱士,是指一些遠離俗世在山中修煉的人。這些人拋棄俗世的繁華,遠離親人家人,追求更高層次的理想生活。道家的修士希望長生,佛家的修士希望功德圓滿。這些人一個人住在山中過著幾乎野人一樣的生活,很少和外人接觸。憶德祖師也是無意之中遇上了這個修士,修士本來不願意和憶德祖師交流的。憶德祖師見修士衣衫襤褸,忍不住脫下自己的外衣披在修士身上。要是憶德祖師給錢或者把衣服施捨給修士的話,修士或許會不屑一顧地走開。但是憶德祖師不但沒有這麼做反而親手把衣服披在修士身上,這就是一種緣分也是一種機緣了。
修士問憶德祖師來這裡幹什麼,憶德祖師說來這裡品茶散心。修士問憶德祖師為什麼要散心,難道心很苦嗎?憶德祖師把自己的事情簡單的說了一遍。修士大笑三聲後嚴肅地問憶德祖師,身在福中不知福對嗎?修士用一種憶德祖師從來沒有聽過的因果關系解說了憶德祖師的前半生。生在英國公府裡是一種福氣,能夠成為英國公後人是一種福氣,能夠有一副別人沒有的美貌是一種福氣,能夠遇上這麼好的妻子是一種福氣,能夠擁有這麼可愛的孩子是一種福氣。但是福氣只是福氣,而且會有用完的時候。如何珍惜和維護好這種福氣才是最重要的。想要留住美好的就必須有所付出,人生沒有十全十美的我,這就是人生這就是人間百態。所謂捨得就是有舍有得,有了捨去才會有收獲,或者說是必須失去什麼才可以留住什麼。對於憶德祖師這種人來說,想要富貴生活就必須失去親情愛情,想要一家人美滿在一起就必須失去榮耀或者地位。沒有人可以完全享有一切,也沒有完全失去一切。就像憶德祖師現在,雖然是去了親人和家人,但是依然擁有名譽地位權勢。如果想要將來或者下一世繼續擁有愛情或者親情的話,必須在這個時候做出犧牲。犧牲越多將來得到的也會越多,如果不想犧牲的話將來就會失去的更多。
修士見憶德祖師有所感悟,就把一個包袱慎重地交給憶德祖師後就離開了。憶德祖師心裡想著修士的話,不知不覺地接過了包袱,並沒有意識到修士已經離開了。等到憶德祖師清醒過來的時候修士已經走遠了找不到了,只留下一個包袱證明憶德祖師不是在做夢。憶德祖師看了看包袱後,決定開啟包袱看一看裡面有什麼。修士一身邋遢但是這個包袱十分幹淨整潔,開啟一層又一層的包袱,裡面是一本佛經。這本名叫《地藏菩薩本願經》的佛經半新不舊,但是十分的幹淨莊嚴。從來沒有接觸過佛經的憶德祖師,第一次感受到了佛經的莊嚴肅穆。
由於憶德祖師從小沒有好好讀書,認識的字並不多,所以他請來一個先生為他讀佛經。先生也不是一個學佛的,也第一次接觸到這本佛經。先生一邊看一邊為憶德祖師朗讀佛經,憶德祖師對於佛經上的佛理一知半解,先生卻告訴憶德祖師佛經裡面的佛理很深奧很有意義。先生勸說憶德祖師專心讀,而且最好自己抱著恭敬心讀誦。先生在一邊為憶德祖師保駕護航,凡是憶德祖師不認識的字或者不懂的句子,先生盡量幫助憶德祖師解釋。
就這樣憶德祖師在武夷山一住就是大半年,才勉強讀通佛經。先生告別回去了,臨走的時候他告訴憶德祖師,這本佛經不但很有佛理而且是一本孝經,希望憶德祖師能夠真正明白領悟。勉強看完一遍佛經的憶德祖師也感覺出佛經的微妙,送走先生後憶德祖師並沒有離開,而是又一次專心研究佛經。這一次他用了一個月時間就看完讀完了佛經,不過這一次他對佛經的領悟又深了一個層次。
就在憶德祖師準備第三次閱讀佛經的時候,這一天晚上憶德祖師好像進入了一個微妙的世界。這裡的景象幾乎和佛經裡面的地獄差不多,而且在這裡憶德祖師好像看見了了不少的熟人。有他的父母,也有他的親戚,還有他的妻子和孩子。這些人都在經受各種刑具,他們的呻吟和痛哭聲令憶德祖師不敢再聽。從夢中醒來的憶德祖師不敢再看佛經,也不敢再睡覺了,只要一閉眼就會看見或者聽見異象。
也是從那一晚開始,憶德祖師整個人變了,他不再享受也不敢提及家人。下人不敢告訴憶德祖師,就在那一晚憶德祖師一頭黑發在一夜之間變白了。憶德祖師一頭白發讓人感覺到怪異,也增加了外人對憶德祖師年紀的誤解。由於憶德祖師不敢再看佛經,所以憶德祖師準備繼續他的遊山玩水計劃。
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憶德祖師竟然去了九華山。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道場,也就是那本《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出處。傳說地藏菩薩化身朝鮮一個王子,他為了佛法放棄了王位,來到九華山成為了一個最普通的和尚。他用無邊佛法建立了這個地藏菩薩道場,建立了佛家四大名山之一的根基,其核心就是這本《地藏菩薩本願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