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金臺和吳媽聊天的時候,周桐回來了。周桐平時這個時候是不會來的,這一天不知道為什麼周桐總是心緒不寧,就回來看看這個比親生母親對自己還要好的吳媽。沒想到在這裡看了一個不應該出現的人,他就是他周桐想要拜師的大拳師金臺。周桐之所以認識金臺,是因為周桐曾經遠遠地看見過金臺一次,周桐就把這個未來的師傅深深記在了自己的腦海裡面。
周桐跪在地上,要求金臺收他做徒弟。周桐不敢奢望金臺收他作為入室弟子,周桐只希望能夠和金臺師傅雪上一兩手絕招,可以回去為父母親報仇。周桐不顧地上的冰冷,不停地向金臺磕頭,求金臺收留。一邊的吳媽也從周桐的話語裡面得知這個就是大名鼎鼎的金臺,也跪在地上幫周桐求情。
金臺並沒有馬上答應周桐的要求,他站在周桐面前,不斷地觀察這個孩子。周桐不但長得很端正,而且四肢修長,是一個練武的好材料。加上這些日子的打熬,周桐已經符合練武人的所有標準。但是想作為金臺的弟子,這些還不夠,金臺還需要進一步勘查周桐的為人。
金臺拔出身邊佩戴的一把佩刀,用力插進身邊一棵五人環抱的大樹。金臺告訴周桐,這是一個考驗,什麼時候周桐拔出了這把刀,什麼時候周桐才有資格來山莊拜見金臺。說完之後金臺不去理會跪在地上的周桐和吳媽,一直沒回頭地下山離開了。
周桐看著這把已經大半插進大樹的刀,眼睛裡面冒出了一絲的喜悅。從此周桐除了每天繼續上山砍柴之外,一有時間就去搖晃這把深入大樹的刀。不得不承認一點,金臺的力氣真的很大,絕對不是周桐可以比擬的。周桐根本不可能一下子拔出這把刀,只好每天搖晃這把刀,企圖用時間慢慢地讓這把刀松開,這才有機會徹底拔出來。
一天不可以就用五天,五天不可以就用十天,十天不可以就用一個月。就在周桐和這把刀較上勁後的第六十七天,周桐終於拔出了這把深深插入大樹的佩刀。周桐拔出佩刀的一瞬間,周桐感覺到了一種幸福,好像終於完成了一件大事一樣。吳媽也為周桐高興,要周桐馬上換上一件幹淨衣服後,捧著佩刀去拜見金臺。
金臺就在山莊等著周桐,周桐的到來令金臺感覺到了這個孩子是一個可造之材。孩子有毅力,有決心,有學武的潛質,但是金臺擔心周桐耐不住寂寞和沒有耐心。所以金臺才要用這個考驗周桐,看看周桐有沒有毅力和決心,夠不夠耐心,能不能忍住寂寞,能不能再無數次失敗中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決定。周桐有能力有本事去打家劫舍,可以很輕松地得到財富,但是周桐沒有這麼做。寧願自己每天上山砍柴,也不願意做壞事,這就是一種仁義。吳媽從小照顧他,為了報恩他一個人艱難地照顧瞎了眼的吳媽,這是一種義氣。周桐懂得孝順和尊敬師長,這是一種禮。周桐知道想辦法來找金臺學藝為父母報仇,又可以一個人養活自己和瞎了眼的吳媽,所以有一定的智慧。能夠拔出佩刀來山莊找金臺,不光是有毅力和耐心,更是一種對信用的遵守。一個孩子深具仁、義、禮、智、信五大優點,就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周桐就算不學武,將來也會是一個其他方面的人才,所以金臺決定正式收周桐為徒。
金臺知道周桐沒有什麼錢,但是金臺不可能隨隨便便收周桐當做自己的入室弟子。所以金臺並沒有馬上收徒,他交代周桐三天後,正式來山莊拜師。到時候金臺才會告訴周桐,他願意不願意收周桐這個徒弟。不過周桐聽出了金臺的意思,要是金臺不想收徒的話,不用再讓周桐三天後再來山莊。金臺的意思就是要周桐比較隆重的來拜師,周桐馬上欣然答應了。金臺臨走的時候,交給周桐一個錢袋,要求周桐來的時候穿得隆重點,不要丟了金臺的面子。
三天後周桐帶著厚禮和吳媽,一起來到金臺的山莊。這時候周桐才知道金臺不光收他一個人當徒弟,和他一起拜師的還有一個比他大兩歲的王進。只不過王進和周桐都不知道,金臺不是收一般的徒弟,而是要收入室弟子。當他們師兄弟跪下給金臺行禮的時候,金臺卻要他們對自己行大禮。這時候觀禮的大家這才知道不對勁,一般拜師只需要行一般的禮儀就可以了,甚至於不需要跪拜。只有在正式拜師,師傅收入室弟子的時候,才要求徒弟對師傅行大禮,把師傅當作自己的父母一樣禮拜。這麼一要求,就等於宣佈金臺收的不是一般的弟子,而是金臺的入室弟子。
一般的弟子不需要拜祖宗和祖師爺,只需要給師傅敬茶就可以了。當然上繳拜師禮是一定要的,師傅也會給一個紅包回禮。但是入室弟子就不一樣了,不但要拜祖宗和祖師爺,而且要給師傅師娘敬茶,算是進了師傅的家門,要和師傅一家人生活一段時間。到時候拜師禮要更重,師傅給的紅包可有可無,就算沒有也是應該的,因為在師傅家吃飯睡覺也需要花費,師傅沒有向你們要夥食費已經不錯了。
得知金臺的用意後,周桐和王進兩個孩子都很高興。他們知道金臺沒有正式的入室弟子,也就是說他們將是金臺唯一的兩個正式弟子。這個意義和身份,將是別人羨慕都羨慕不過來的。周桐更是十分感激金臺,金臺不但願意收徒,而且把自己收為了入室弟子,簡直是自己的再生父母。周桐下定決心將來一定要把金臺夫妻當做自己的父母一樣照顧。
因為王進是金臺的幹兒子,為了表示公平金臺也把周桐收為幹兒子。在教授武藝的時候,他們都是金臺的徒弟,管金臺叫“師傅”。平時他們可以叫金臺師傅,也可以叫義父,金臺對他們一視同仁。他們兩個孩子在家宴上管金臺的夫人叫幹媽,在練武場的時候管金臺的夫人叫師母,這是不同地點不同的稱呼。不過金臺要求自己的女兒金鳳,不管什麼場合,都管王進和周桐叫哥哥。因為王進的年紀比周桐大,所以王進是哥哥,周桐是弟弟。除了非常正式的場合,王進和周桐不需要師兄弟相稱。
金臺帶著王進和周桐給祖先和祖師爺行禮,兩個孩子很聽話的跟著金臺一起做。行完大禮之後,兩個孩子也給師傅金臺和師母金臺夫人行禮。周桐這才知道金臺三天前給自己錢袋子的真正用意,拜師禮不能將就,更不能在這麼多人面前丟金臺的臉。金臺和夫人也不會白收拜師禮,回敬給兩個孩子一人一個紅包。周桐回去後才發現,紅包裡面不是錢,而是一張房契,金臺把吳媽的起居安排好了。金臺不但找地方給吳媽居住,而且僱來幾個靈巧的丫鬟照顧吳媽。這麼做不但可以幫周桐照顧吳媽,也可以讓周桐沒有後顧之憂安心在這裡練武。
一轉眼五年過去了,孩子們漸漸長大了。王進比較對功名有點上心,一心想成為武舉人,成為一個武將。周桐因為心裡有大仇,所以暫時不知道未來要幹什麼。在周桐沒有報仇之前,周桐不想考慮自己的未來。金鳳雖然是一個女孩子,但是性格比較像男孩子,再加上兩個哥哥的寵愛,簡直是這裡的小霸王。不過金鳳越來越敬重讀書人,總會去學堂廷先生講課。金鳳的行為令金臺有點尷尬,本來金臺希望女兒在兩個徒弟裡面選一個當丈夫的,沒想到三個孩子一點意思也沒有,真的像親兄妹一樣。
金臺再一次考核王進和周桐的成績,發現兩個孩子都有點操之過急。王進想去考武舉,周桐想早點報仇,所以兩個人都有點過頭。金臺再三提醒兩個徒弟,不能拔苗助長,不能操之過急,但是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因為王進和周桐的功夫已經有點小成,所以王進和周桐都有暫時離開的意思。金臺想提醒大徒弟王進不要太重視功名利祿,也想提醒周桐不要被仇恨矇蔽自己的智慧,但是金臺的話孩子們是聽不進去的。金臺只好讓孩子們自己去體會,讓他們吃一點虧不是一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