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春城吳井橋哪裡有一口雙眼井,現在還在。那口井水特別好喝,有這樣一個傳說:有一對姓吳的夫妻在城東南坡頭開了一間茶鋪,供南來北往的人們歇腳。生意也還了得,人們坐在小橋流水旁茶鋪裡,就能看到幾里外的大東門.成了人們聚散的好地方。按理說,這兩口子生活無憂,夠知足了吧,後來發生一件事,成了人們的談資。
有一天,茶館來了一位客人,形象很是邋遢,兩口並不嫌他,也熱情招待了他。後來這個客人提出要看看他家的井,兩口也就引導客人來到後院;客人探頭往井裡看了看,就朝井裡吐了一口口水,然後哈哈一笑,得意地走了,弄得兩口面面相蹟。
第二天,老婆清早起來打水,來到井邊就嗅到一股酒香,老婆很是奇怪,忙叫醒老頭;兩口忙打起一桶,已是滿桶醇香飄溢的酒,兩人很是高興,朝天相揖。從此以後,兩口改賣酒了,說是自家釀的,隱藏了一段神遇,由於酒好價平,地處堪佳,生意十分了得。兩口就在原址上建蓋了兩層酒樓,更是登高遠眺的好地處,進城的來此歇腳,出城的來此相聚,三流九教,資訊交流,無不以吳井橋吳家酒館結聚。
幾年後,那位邋遢的客人再次來到此地,兩口尊為上賓,好宴款待,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後,老太婆大發牢騷說:酒是有了,就是沒有醪糟,養不了豬,街坊鄰問起酒的來路,無言相對。客人聽後起身走到井邊,擤了一手鼻泣扔進井裡,老頭忙問:何為?客人回答:醪糟!頭也不回地走了。
第二天,老闆從井裡打起的是清水而己,再也不是酒了;只見柱子上多了一張醒目白紙,上面寫道: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清水當酒賣,還賺豬無糟。”
“那個老頭就是神仙嗎?是那位神仙,好無聊啊!”
“呵呵,有人說那客人是張三丰,也有人說是八仙中的呂洞賓,是誰並不重要,傳奇的故事才是有趣。”
站在視窗抽菸給小助理說故事的祁景燾忽然眼睛一亮,衝聽故事聽的津津有味的蘇敏招招手:“阿敏,你看看那個小姑娘是不是老熟人?”
蘇敏好奇地來的視窗,伸出腦袋向外看去,笑兮兮的指著街道上背揹簍的幾個學生問道:“是不是那個小姑娘?今年野生菌子上市後,週末我經常看到她過來買菌子,今年應該已經上初三吧?馬上要中考了,還每週都回家啊!”
“就是她,好像叫施燕吧?”祁景燾對那位機靈守信的小姑娘印象深刻,連人家的名字都記住了。
“又想找人家買菌子啦?她們今天背來的菌子少說有一百多公斤,你吃得完?”蘇敏回頭似笑非笑地看著祁景燾。
“吃不完,我兜著走。果園裡那麼多工人,還怕吃不完她們背來這些菌子?”祁景燾笑呵呵地說著,轉身出門,往樓下走去。蘇敏和徐曼麗不約而同地跟隨祁景燾下樓而去。
“唉,我老表就不是個做生意的料。在滇中,花春城的價錢買野生菌子,買上癮囉。”石磊伸頭看看窗外,笑眯樂呵地說道。
“那個小姑娘,今天又要小賺一筆啦!”張靜蕾舒心地笑了。
石磊撇撇嘴說道:“遇到我那個傻瓜老表,不止那個小姑娘,她那些小夥伴都要小賺一筆囉。”
“石頭,那個小姑娘,她們村寨有沒有搞山林承包?”張靜蕾問道。
“搞了,她們黑泥村寨的山林面積大得很。一個400來人的村寨,地處塔區、通海、峨山三個縣份交界處,差不多每戶人家有500多畝山林地。她們村寨每天差不多能收一頓多野生菌子,今年收下來,比她們村寨栽種烤煙的收入還高呢。”
石磊隨口說出黑泥村寨的基本情況,他這位總經理不是坐辦公室發號施令的人,業務資料熟著呢。
“呵呵,這些小娃娃懂事的很,還是堅持從寨子裡背菌子來街上賣,賺個差價。石頭,我們今後遇到這些學生娃娃來賣菌子,是不是也傻一點?”張靜蕾滿臉慈愛地看著樓下那些學生娃娃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