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如叢中蝶,魄似花上蕊;
丟魂蝶翅折,喪魄花枝萎。
花恨蝶不落,蝶怨花不追。
咫尺作天涯,啼血效子規。
符玉鳳走進柴榮房中,將鄭恩教唆柴茂放在她梳妝盒中的毛毛蟲往柴榮面前一放,厲聲質問:“老大,這是怎麼回事?”
柴榮莫名其妙地問:“怎麼了?”
“你說怎麼了?是你乾的不是?”
“鬧什麼笑話?我怎麼會玩這種小娃娃把戲?”柴榮一臉冤枉地叫道。
“就是你,就是你!不是你也是你兄弟,不是你兄弟也一定與你有關係,反正你得負責!你把梳妝盒給我弄壞了!”符小姐揮起拳頭就打。
“別打,別打,我賠,我賠!我明天就賠你梳妝盒,外帶花粉、胭脂,再買個花卡子!”柴榮一邊躲,一邊承認錯誤,主動認罰。
“就這?”
“再添一套花衣服!”
“我稀罕嗎?”
“金戒指、金手鐲,金簪子帶串珠流蘇——”
“不要!”
“怎麼賠,你說!”
“我被驚嚇一夜未睡,連做惡夢,眼也花,耳也聾,頭暈頭疼,一點精神也沒有!這是魂嚇丟了!你賠,你賠,你賠我!”符玉鳳一邊嗲聲說著,一邊往柴榮身邊湊,一邊撒嬌伸手推搡著。
情人之間,說魂嚇沒了,來推搡討要,伸手一抱,“吧唧”一個響吻,魂當即附體,糾紛便解決了。這方法後世的正常男人都知道,柴榮卻好像一點也不開竅。
他被符玉鳳連連推搡,身子轉了幾圈子,仍然是說好話,陪笑臉,兩手像僵了似的耷拉在身側,沒有任何回應動作。
符玉鳳憤怒了,抓起案上的硯臺:“賠不賠,不賠我頭給你砸破!”
“別別,賠,賠,我給你叫回來,行嗎?”柴榮捂著頭求饒。
“你叫,叫吧!叫不回來看我怎麼揍你!”符玉鳳放下硯臺,側身躺在床上,眯上了眼。
叫魂亦稱“喊驚”、“喊魂”等,是漢族的信仰民俗。古人認為,人有疾病將死,魂魄離散,須招魂以復其精神,延其年壽,因而有“招魂”之俗。後世主要用於嬰孩兒童。小孩受驚嚇,發燒昏迷,精神恍惚,人們便以為是魂不附體,即叫魂收驚,使魂魄歸來,除病消災。
喊魂是父母的專利,一般都在晚飯前後。喊魂前先上三炷香,燒幾張紙,然後父親手拿米糧,跑到門外,將米粒撒向四方,口中呼喊:“東方米糧,西方米糧,南方米糧,北方米糧,四大五方米糧。某月某日某某魂兒回來啊!請到九天玄女、接魄童郎,遣返娃娃魂兒回來啊!”等等。接著,便向屋內問道:“回來沒有?”母親則在床邊拉著娃娃的手,答應道:“回來了!”父親問一次,母親答一次,連喊三次。喊聲由低到高,悠揚高昂,顯示出父母對孩子所丟魂靈的一腔牽掛深情。
“喊魂”體現了大人對孩子的關愛,可以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剔除其迷信成份,有一定心理治療的效力。
喊魂是針對娃娃受到驚嚇,兩個成年人當遊戲玩自然可笑。
柴榮見符玉鳳真個躺在床上裝起了娃娃,只得又當爹又當媽,跑到門口問罷了“回來沒有”,又拐回到床邊抓住符玉鳳的小手搖晃著答:“回來了!回來了!”
他一個人跑過來跑過去,越跑腿越軟,越跑步越慢,並且在門口的時間越來越短,在床頭的時間越來越長。
符玉鳳眯眼側身躺著,細腰一把,顯得曲線更加玲瓏;小腿裸露著,泛著白玉似的柔光——
柴榮只覺渾身發燥,口水不停地下嚥。他自己的魂早丟到了九霄雲外,哪還顧得為符玉風喊魂叫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