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魔頭都能感化,為何有的人不能感化?
她覺得佛經上說的很有道理,楊振說的也很有道理,但把兩個放在一起,她就迷糊了。
於是,思索良久,儀琳又去請教楊振。
楊振道:“學佛法,不能只看佛經,佛經裡面的魔頭能被感化,那是因為感化他們的是佛祖,是菩薩,佛祖和菩薩法力何等高深,當然能感化魔頭。”
“但你不是佛,也不是菩薩,你才多少法力,面對那些煞氣滔天的魔頭,你怎麼可能感化的了?佛祖能做到,菩薩能做到,你卻做不到。”
“可是,佛祖也曾割肉飼鷹,也曾投身飼虎,這些我也能做到啊!”儀琳疑惑地說道。
楊振搖搖頭:“感化也要看手段。佛教清規戒律這麼多,比如戒葷腥、戒殺生、戒色等等,但諸位菩薩、諸位佛陀對於這些戒律卻幾乎完全不會去遵守。”
“密宗中有如同道家男女雙修一般的歡喜佛,還說菩薩曾經化身三界第一美女嫁給大自在天的一位大魔王,最終將其度化成佛,你知道為什麼嗎?”
儀琳道:“因為他是菩薩。”
“不錯,因為他是菩薩。還有濟公,活佛濟公曾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頭坐,世人若學我,如同墜魔道。”
“濟公乃當世活佛,所以他酒肉不忌,葷腥不忌,普通僧人不行,因為他是佛,他能做到,普通僧人卻做不到,如果照做,肯定要墜入魔道。”
“表面上,你看到的是他們法力高深、佛法修為精深,但實際上,這恰恰在說明,佛法並非是死板的、一成不變的,要懂得靈活運用,很多東西佛經裡面沒說,但不代表那不是佛法,那種做法就不對。”
“所以,要想在佛法上有所成就,你不但要讀懂佛經字面上的意思,還得能看出來佛經上沒寫出來的、隱含在佛經背後的意思,那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把佛法當成一門學問去鑽研,不但要學,還要問,還要想,還要看,還要聽,還要做。”
“事實上,這個道理不光適用於佛法,儒釋道三教皆適用。”
“相對於佛經之中說法常常比較隱晦難懂而已,儒學典籍中倒是有很多東西說的很明白,比如這句,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明白是什麼意思嗎?”
在回去的路途中,在楊振的循循善誘下,儀琳漸漸形成了獨屬於自己的思想看法,開始將佛法變成屬於自己的東西,而不再只是停留在紙面上的佛經。
儀琳除了心地極為善良、心思極為純粹之外,還有一點好處,那就是學習做事的時候能迷進去,心無雜念。
這是她的天賦,而且是一種不下於天資聰穎、智計百出的天賦。
儀琳沉迷進去後,嶽靈珊來到楊振身邊,笑道:“夫君,我覺得你對儀琳師妹與旁人頗有不同,是不是看上儀琳師妹了?”
楊振瞪了嶽靈珊一眼:“你夫君我是那樣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