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笑道:“師父你啊,就是懶!”
不多時,廣元端著齋飯來了,楊振對嶽靈珊道:“靈兒,這裡的齋飯味道很不錯,比咱們家裡的飯菜可口多了,快來嘗嘗。”
吃過齋飯之後,楊振和嶽靈珊告辭下山,徑回福州。
回到林府之後,聽下人說林震南不在,而是去老宅看染坊去了。
聽到這個訊息,楊振忽然想起林震南在他成親之際,曾經送他一份禮物,說是幾副字畫。
楊振看了看,的確是字畫,而且是唐伯虎和祝允明的字畫,非常珍貴。
當時新婚燕爾,也沒有多想,如今看來,那幾件字畫之中怕是另有玄機。
想到此處,楊振馬上找到那幾幅字畫,果然發現了奧秘。
“這是……葵花寶典?!”楊振的眼珠子當場就瞪圓了。
急忙環視一週,發現四下無人,楊振深吸一口氣,關緊門窗,開始細細翻閱。
一個時辰後。
楊振深吸一口氣,緩緩合上葵花寶典書卷。
“這葵花寶典,果真是不世絕學,也確實自宮之後才能修煉。”
葵花寶典開頭一句就是——欲練神功,引刀自宮。
其後更是表示——氣生之法,思色是苦,厭苦舍離,以達性靜。
性靜,是葵花寶典對心境的要求。
食色性也,只要是人,便有慾念,要想斷絕慾念,便要引刀自宮,因為那玩意兒是慾念之根。
慾念之根斷絕之後,真氣自生,此後還得多吃“性淡之食草”,進一步斷絕慾念。
什麼時候能達到“性靜”,什麼時候神功就大成了。
此功一成,出手如雷。招式何用?隨手一招,敵不及防,即是殺招。
但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能做到不妄生邪欲,天生“性靜”,他無需自宮,便能練成這門絕學。
也就是說,若不把葵花寶典當成武林絕學,而是將其當做一門普普通通的養生練氣法門,不用自宮,也能練成此功。
這和天龍掃地僧所說的道理如出一轍。
少林七十二絕技都是殺招,習練之後會滋生戾氣,每練一門,都需要修習高深佛法,以慈悲之心化解心中戾氣,戾氣全消,絕技方能大成。
但如果一個人的佛法修為強到一定程度,慈悲之心日盛,他也就不會費盡心機苦學這麼多絕學了。
達摩祖師當年能創下無數絕學,不是為了追求武道巔峰,更不是為了殺人,而是為了佛法傳承。
同理,如果一個人真的能有達到“性靜”、“性淡”,不會妄動邪念,永遠保持一顆平常心,即便沒有任何武功在身,也堪稱偉大,必是不世出之人傑。
到時候,他的追求肯定不會是武學巔峰,絕世武學放在眼前,他也不會多看一眼。
但如果這種人肯學武,那麼一定可以在短期內成為絕頂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