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後大興水利詔令一出,關中嘩然。
渭水畔的告示裡,老農摸著招募令上鮮紅的太後印璽,喃喃道,“每日現結工錢?這……這莫不是騙人去做苦役?”
“阿爹,我去!”少年搶過話頭,“隔壁陳大郎三年前建宮殿時應募,不光領了粟米錢銀,還學了蓋房打地基的本事,我也許能學學測水的本事!”
老農看著自己有主意的孩兒,連連應聲,“那也行,你當心些。”
於是有官吏來解釋,“放心吧老人家,這渠建起來,到時白渠既成,溉田至少四千五百頃,歲增粟百萬石,你們田地就都有水了,這是大好事啊。”
周邊的人一看有官吏來解釋,忙過來細問,什麼情況?
那官吏笑著說,“太後陛下欲引渭水東通黃河,使山東漕糧直抵長安 。所以特設水衡都尉督工,免擾農時,徵調刑徒代民夫,徵民夫也是銀錢給的。”
“我們還要鑿穿龍首原,解鹹陽高地灌溉難題
,到時候用井渠法,防水分蒸發,這樣關中田地盡可灌溉。”
“以夯土夾蘆葦加固渭水堤岸,沿堤植柳樹以固土,兼作災年備荒糧。反正好處可太多了,大家不要有顧慮,這樣就不必為水源打架了,總之都有水。”
雖然他們聽不太懂,但感覺說的很有道理,他們聽懂了最後的話,建好了以後就不缺水源了,於是一片叫好聲,
“太後陛下聖明!”
“太後陛下聖明!”
魏倩聽聞就知道,太後開始發力了,她要佔據絕對的主動權。
魏倩其實是個比較鹹魚的人,只要不惹到她頭上,對面做為國為民的事,那是對面的仁義,她不會幹涉。
大家各忙各的唄,治國又不是靠個人就可以完成的。
就好像,大梁建成了,所交的稅,幾乎是諸侯們的總和,這也是因為商稅30,而農稅十五稅一。
但也還是高得離譜,讓朝野側目,甚至覺得魏倩高風亮節,這麼多的稅,居然就直接給朝庭了,不帶偷一點的。
哪個諸侯不都是意思意思?她怎麼這樣缺心眼!
但是她的治理方法,怎麼讓地方變富的,諸侯王們派了不少人去,甚至還裝模作樣的自己去。
不要小看這個時代諸侯王治理下卷的程度,他們是對彭越,和英布的下場很有心理陰影的,尤其是英布,這下明明是很好的地盤,卻一窮二白,人口都被大漢吸光了。
他們痛定思痛,去抄大漢的治理,去抄梁地的富裕,想著經過代代的努力,看能不能以下克上。
他們也想變成中央朝庭。
這些魏倩看在眼裡,卷唄,有競爭才有上進,不然多頹廢呀。
有敵人才需要能臣。
所以諸侯地在大興基建,他們對商業有興趣,但沒那麼大,他們更感興趣農業,因為他們需要糧食,有糧食有錢才能養軍隊,如果朝庭要削藩,他們有軍隊才能自治,如果有機會,朝庭內亂,他們也是需要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的。
不然糧食被別人卡住了脖子,還談什麼奮鬥?
古人可聰明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