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多說的。
劉備白帝城託孤,所說的那些話,實際上大家都明白。
能扶便扶,不能扶,就自己當皇帝,這是一句無比大膽的話。
但諸葛亮卻沒有這麼去做。
他用自己接下來的日子詮釋了什麼叫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現在整個蜀國,可以說都到了分崩離析的邊緣。
劉禪是個什麼人不需要解釋,至少在當時,他還年幼,不知道事情。
甚至諸葛亮去往白帝城的時候,益州還發生了叛亂,當時一度打到了成都的附近。
關羽,張飛先後死亡。這個局面。真的是足夠的讓人嘆息。
雖然之後,叛亂也被平定,但依舊不代表現在的蜀國,日子很好。
但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
諸葛亮詮釋了自己頂級政治家的水準,組建了一個幕僚團隊,隨後全身心投入到當時的建設中去。
當時的曹丕,真的是臉都笑歪了,直接準備勸降一下諸葛亮。
然後被諸葛亮打了一波臉,有些可惜,說起來的話,如果諸葛亮能夠有一些休閒的時間,來吟詩作詞的話,他的成就應該不會太低。
但可惜。
他太忙了。
一方面,他在編寫蜀國的刑法,蜀科,並且將之編篡完成,另外一邊還要大力的發展經濟,年年的征戰導致大量的土地拋荒。
他將土地國有化,進行再一次的分配,讓拋荒的土地再一次被人所種植。
兼併土地的問題也有。諸葛亮就只能夠從法律上打擊土地兼併,並且不斷的抑制兼併的進行。
同時因為蜀地人口不足,諸葛亮又必須負責軍屯的事務,讓軍隊也進入到百姓當中進行土地的耕種,減輕賦稅,休養生息。
甚至還不止這些,還有許多地方,道路不通,甚至還有一些水利設施年久失修。
諸葛亮還要重修都江堰,在災害嚴重的地方,重新規劃,建設水利設施。
當時偶爾也發生一些叛亂,諸葛亮也是親自帶兵前往南中,平定之後,還因為南中地區尚未開發,人民蠻荒。
諸葛亮還需要在這裡推廣中原百姓的農耕技術。
大到國家大事,小到一個盜賊問題,諸葛亮都親自過目。
用他最大的水平,最大的能力,來維持蜀漢這個政權安穩的運轉下去。
不是不培養人,是因為當時的蜀國,已經不能夠容忍任何一步走錯的機會,每一步,都要走到最好,最妙的地方!
這樣,才會有一絲絲的機會,能夠完成,那茫茫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偉業。
匡扶漢室!
終於,如此的勤勞之下,蜀國終於再一次的慢慢恢復。隨之而來的。
自然就是北伐!
但是在北伐之前還要說一次,儘管諸葛亮後面也是連連征戰,但至少,國內的壓力真的不算是很大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或許可以看出來,那就是民變的次數。
一般來說,民變都是活不下去了,然後被鎮壓,所以參考這個東西,是相當有說服力的。
而整個三國時期,曹魏地盤民變了二十四此,東吳民變了二十三次,而蜀漢則是三次。
這個資料,或許很能夠說明一些情況。